行業動態
精巧的竹雕藝術
雕塑藝術就用材分類,除了石雕、泥塑之外,還有竹、木、牙、角雕刻。我國的竹、木、牙、角雕刻,曆史悠久,技藝高超,不過,流傳至今的絕大部分是明代後期以來的作品。這除了年代近的緣故之外,還有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從明代後期開始,竹、木、牙、角,以及金、石雕刻普遍受到文人墨客的垂青,將其與文房四寶一起作為案頭擺設的清供珍玩,注意收藏、品鑒和傳誦,工匠才得以留下姓名及作品,而免遭泯滅無聞。其中,竹子材料最為價廉易得,而且文人喜歡竹子,所以藝人用得最多的材料就是竹子,花費心思設計製作以取得化腐朽為神奇的藝術魅力。因此,許多從事竹、木、牙、角雕刻的藝術家首先以竹刻家聞名。
竹刻家
最早的竹刻名家是嘉定(今上海)人朱鶴(字子鳴,號鬆鄰)。今天其作品存世隻有一件竹雕鬆鶴筆筒,現藏於南京博物院。朱氏三代皆為竹刻名家,朱鶴之子朱纓(號小鬆),傳世之作有陶淵明歸去來辭筆筒、上海博物館藏劉阮入天台香筒。朱鶴之孫朱稚征(號三鬆),技臻極妙,傳世之作有故宮博物院藏寒山拾得像、台北故宮藏窺簡圖筆筒和殘荷洗。尤以殘荷洗最為精妙著名,洗以深秋荷葉為主體,邊卷欲枯,蟲蝕透漏,筋脈葉內淺鏤,葉外隱起,無不逼真;旁側凹下處,著一小蟹,仿佛郭索有聲;葉底盤梗,斜出一花,紅衣零落,蕊老成;葉底刻“三鬆製”陰文行書款識。
明朝另一位著名的竹刻家濮澄,字仲謙,金陵(今南京)人,被推為金陵派刻竹創始人。前人謂其“以不事刀斧為奇,經其手略刮磨之,遂得重價”。濮仲謙款識的傳世作品很多,但大部分是偽品,故宮藏的鬆樹形壺比較可信。
張希黃是以擅長留青陽文刻法的明末刻竹名家,這種皮雕區別於圓雕、透雕、陽起或險地浮雕,工細精致,曲盡畫理,對後世影響極大,傳世代表作有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藏山水樓閣圖筆筒。
清代康熙時人吳之,字魯珍,“三朱”之後,有所創新發展,造詣甚高,居各家之首。吳之創造勤奮,傳世作品相對較多,據不完全統計有數十器,如二喬圖、牧牛圖、浴馬圖、采梅圖、戲蟾圖、張仙圖、人騎圖、老子騎牛圖、鬆蔭迎鴻圖的筆筒、換鵝詩臂擱,以及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乾隆皇帝極為喜愛、題詩讚美的黃楊木雕“東山報捷圖”筆筒。
而與吳之同時期的封氏家族是影響最大的嘉定雕刻藝術家,包括封錫爵、封錫祿、封錫璋兄弟三人及其子侄輩封始岐、封始鎬,還有封錫祿的弟子施天璋。由於他們從康熙末年開始進入宮廷造辦處當差,分別為雍正、乾隆時期造辦處牙作等處的主要藝人,致使清代宮廷竹木牙角雕主要都呈現嘉定派竹雕的風格。
清前期另一位竹雕藝術家是周顥(1685乣1773),字芷岩,號雪樵,嘉定人,是一位文人畫家兼竹刻家,於嘉定諸大家後,別樹一幟。其竹雕區別於圓雕、透雕、陽起或險地浮雕,也不是留青皮雕,而是陰文淺刻,運刀如筆,深淺濃淡,勾勒烘染,神明於規矩之中,變化於規矩之外。所見之溪山漁隱、仿黃鶴山樵山水及鬆壑雲泉圖的筆筒,山水畫麵,取法南宗,寥寥數筆,意淡神完。這種雕法對清後期的竹雕影響甚大。
上述這些名家的真品屬於藝術珍品,應列為二級文物。存世的明朝末期至清代前期的竹雕作品以嘉定派為主。除了上述名家,還有鄧孚嘉等小名家。另外,許多沒有名款的同時期的作品也很優秀,可定為三級品。
新型竹刻作品
乾隆時期造辦處的竹雕除了嘉定派的一些傳統作品外,最主要的成就與特色就是出現了另外兩種新型的竹刻作品——仿青銅器的竹根雕器皿和竹黃器。
仿青銅器的竹根雕器皿和乾隆玉器一樣,是在乾隆皇帝的直接授意下杜奇歸樸的作品。以《西清古鑒》上的青銅器為樣式參考,取相應的竹材製成,有鼎式爐、尊式瓶、式杯等各種陳設玩器。這種竹雕將竹器清新樸素之美和青銅器古雅莊重之美很好地結合在一起,是成功的藝術創造。
另一類為竹黃器。竹黃即竹之內皮,淺黃色,色澤光潤,類似象牙,又有“文竹”、“貼黃”、“翻黃”之稱。它是以大型的南竹為材料,將新鮮的竹黃片,經過水煮、晾幹、壓平等工序,然後貼到各種形狀的器物上。通常是以木做胎,所用的木料有桶木、柏木、杉木、檀香木、紅木、烏木和黃楊木等。尤其是黃楊木,其色澤與竹黃近似,質地細膩,是上等的珍貴原料。一般先用這些木料做成各種形狀的器物,然後在器物的表麵貼上竹黃,有的因為裝飾紋樣的需要,要貼上兩至三層竹黃。所刻紋飾有彩花如意、方塞、連瓣勾蓮、回紋、雷紋、蟬羽紋、山水人物相花鳥等,銜接緊密,接榫鬥角,毫無榫跡,被謄為“天衣無縫”,其紋飾精巧美觀,宛若天然而成。這種工藝在福建上杭、湖南邵陽、浙江嘉定、四川江安、浙江黃岩等地都有製作。而民間的竹黃器在造型、花紋裝飾上都比較簡單,流傳下來的製品也很少見。後來乾隆南巡,發現了這種民間工藝品,精製淡雅,甚為喜愛,遂命地方上作為物產每年向皇宮進貢。而進貢到宮廷內的器物卻是精美異常,其中有些造型規格和圖案設計是由清宮如意館畫師提供,命江寧織造再按圖案采辦、督造,有些則是將貼黃匠人召至宮中進行製作。這些作品,幾乎都是窮工彈巧,精美絕倫,已經上升為一種特種工藝美術品,包括文房用具以及爐、瓶陳設,以及帽架、煙壺等許多品種,其中盒類為最多,樣式五花八門,在工藝上件件皆是設計巧妙,精工細作,既實用又非常精麗雅致。現存竹黃器主要是這類乾隆年間的作品,此後也未見采辦和製作,並且雖樣式多,但總數不多,它們今天大部分保存在故宮博物院。
乾隆以後造辦處的竹木牙角雕基本停止,民間的竹刻卻十分盛行,名家眾多,傳世作品也很多,但除了潘老桐、方治庵、尚勳造詣較高之外,其他的藝術成就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