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信息
山東省沿海防護林體係工程“十一五”建設紀實
齊魯海岸線上的綠色大堤
——山東省沿海防護林體係工程“十一五”建設紀實
一項建設能夠對山東省的沿海生態環境產生多大的影響?答案很難用簡單的數字加以詮釋。但是從山東省“十一五”的沿海防護林建設情況來看,該地區迸發出了前所未有的造林熱情,綠色大堤已經在齊魯海岸線上形成,開始發揮抵擋自然災害入侵的作用。
“十一五”期間,山東省沿海防護林體係工程建設涉及煙台、威海、濰坊、東營、日照、臨沂、濱州等7市(青島單列)43個縣(市、區),工程總投資41.77億元,完成造林17.58萬公頃,其中人工造林15.60萬公頃,封山育林1.57萬公頃,低效林改造4015.7公頃,建設園林鄉鎮148個,開展村莊綠化5110個。
領導重視 責任到肩
山東省是我國海洋災害多發省份,海洋災害種類多,而且頻度、強度都較大,造成的損失也很嚴重。
科學證明,目前防禦海洋、氣象等自然災害的有效措施就是建設沿海防護林體係。身處海洋災害多發地區的山東省更是把沿海防護林工程建設作為改善生態環境、防災減災和造福子孫後代的大事,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加強領導,真抓實幹。同時要求項目區層層簽訂造林綠化及保護林木資源責任狀,把沿海防護林工程建設納入“十一五”綠化目標和責任狀的重要內容,將工程建設任務落實到各級每個主要領導的肩上。
2006年,山東省委、省政府組織編製了《山東省沿海防護林體係建設工程規劃》,明確“十一五”期間,每年平均新造林5.53萬公頃,其中沿海基幹林帶造林7333.3公頃。2008年,編製了《山東省沿海防護林體係建設工程規劃方案》調整了2008年-2010年建設規劃,新造基幹林帶2.00萬公頃,林帶修複1.08萬公頃,新造縱深防護林1.24萬公頃。
沿海各級黨委、政府紛紛出台了文件,對工程的建設目標、任務、重點等都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並采取有力措施,加強考核監督,嚴格兌現獎懲,大力推進沿海防護林建設的開展。例如,威海市出台了《威海市退耕還林工程建設意見》,市、縣、鄉鎮三級財政按照3∶4∶3的比例,對退耕還林實行以獎代補,主要補助生態公益林。對於營造生態公益林集中連片20公頃以上的,每畝一次性獎勵100元;營造豐產林集中連片33.3公頃以上的,每畝一次性獎勵120元。同時將各市區造林綠化、市直包山頭義務植樹納入年終考核,確保了沿海防護林體係工程建設的順利開展。
科學規劃 事半功倍
科學規劃方能事半功倍,尤其是應對海洋災害的海防林工程建設更是如此。而山東省近年來能夠在海防林工程建設中成為典型也在於此。
山東省在海防林實施過程中,各地以科學規劃、分類施策、因地製宜、因害設防為原則,針對不同海岸地貌和災害類型,製定不同的工程建設目標、工作措施。在泥質海岸,以防風護田、抗潮護堤、治理旱澇鹽堿為主要目的,積極建設大型骨幹防護林帶,發展農田林網和農林間作;在沙質海岸,以治理風沙、保護農田為主要目的,建設以基幹林帶為重點,以路域、水係、村鎮綠化為主體的生態屏障;在岩質海岸,以防治水土流失、涵養水源為目的,以山區綠化為重點,建設多林種、多樹種、多層次、多功能的綜合防護林體係。
製定了《山東省林業重點工程建設管理辦法》,建立起有效的質量保障機製,嚴格按照工程管理,做到按規劃設計,按設計施工,按項目投資,按標準檢查驗收。對工程建設的各個環節製定嚴格質量標準,進行全過程管理,每年造林結束後,對林業工程建設情況進行檢查驗收。
山東省在工程建設中,采取產學研三結合,緊密結合工程建設的生產實際,對沙質、泥質、岩質各類海防林進行全麵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經過多年的聯合攻關,省林科院主持完成的“沿海防護林體係綜合配套技術”研究,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並直接應用到工程建設中:在沙質地中,推廣火炬鬆、黑鬆、絨毛白蠟、刺槐、國槐等混交,推廣了16個混交模式;在沙質海岸風口造林,通過設置風沙障,大苗深栽、客土、高分子吸水劑等技術,造林成活率提高20%-40%,解決了困難地造林技術問題。
生態經濟 共同發展
沿海防護林工程是山東省實施的國家級重點生態工程之一,5年來,工程建設取得了良好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在促進項目區經濟社會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中發揮了很強的輻射帶動作用。
全省沿海地區的防護林體係建設初具規模,生態環境得到了初步改善。森林覆蓋率的增加,提高了涵養水源的能力,水土流失麵積減少了11791平方公裏,涵養水源2億立方米,提高了水土資源品質;農田林網建設,增強了防風、固沙、防幹熱風的能力,為農業的穩產高產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由於防護林對降雨的截留和林地強大持水作用,消減了暴雨造成的洪峰,減少了山洪暴發的可能性,保護了農業設施和人民的財產安全,受災範圍逐漸減少,受災程度逐漸減輕,防災減災功能明顯提高;沿海濕地和自然保護區的建設有效地改善了生態環境,保護了生物多樣性,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目前已完成濕地恢複區4780公頃,鳥類由建區前的187種增加到現在的283種,國家一級保護鳥類由建區前的5種增加到現在的9種。
與5年前相比,山東省沿海地區森林麵積增加22.1萬公頃,達到125萬公頃,森林覆蓋率提高到30.1%。新營造良種經濟林17.33萬公頃,完成了80%以上老果園、老品種的更新改造,通過對果品進行深加工、精加工等技術處理,開拓國內外市場,實行產業化經營,經濟效益成倍增長,農民人年均收入增加了1657.9元。促進了旅遊業發展,到2010年底,沿海地區森林公園已發展到49處,每年接待中外遊客約665萬人次,年收入達4.22億元。
在海防林工程建設中,基層組織能力得到了鍛煉,廣大群眾生態文明意識不斷增強,為工程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十一五”期間,山東省沿海防護林體係工程建設涉及煙台、威海、濰坊、東營、日照、臨沂、濱州等7市(青島單列)43個縣(市、區),工程總投資41.77億元,完成造林17.58萬公頃,其中人工造林15.60萬公頃,封山育林1.57萬公頃,低效林改造4015.7公頃,建設園林鄉鎮148個,開展村莊綠化5110個。
領導重視 責任到肩
山東省是我國海洋災害多發省份,海洋災害種類多,而且頻度、強度都較大,造成的損失也很嚴重。
科學證明,目前防禦海洋、氣象等自然災害的有效措施就是建設沿海防護林體係。身處海洋災害多發地區的山東省更是把沿海防護林工程建設作為改善生態環境、防災減災和造福子孫後代的大事,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加強領導,真抓實幹。同時要求項目區層層簽訂造林綠化及保護林木資源責任狀,把沿海防護林工程建設納入“十一五”綠化目標和責任狀的重要內容,將工程建設任務落實到各級每個主要領導的肩上。
2006年,山東省委、省政府組織編製了《山東省沿海防護林體係建設工程規劃》,明確“十一五”期間,每年平均新造林5.53萬公頃,其中沿海基幹林帶造林7333.3公頃。2008年,編製了《山東省沿海防護林體係建設工程規劃方案》調整了2008年-2010年建設規劃,新造基幹林帶2.00萬公頃,林帶修複1.08萬公頃,新造縱深防護林1.24萬公頃。
沿海各級黨委、政府紛紛出台了文件,對工程的建設目標、任務、重點等都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並采取有力措施,加強考核監督,嚴格兌現獎懲,大力推進沿海防護林建設的開展。例如,威海市出台了《威海市退耕還林工程建設意見》,市、縣、鄉鎮三級財政按照3∶4∶3的比例,對退耕還林實行以獎代補,主要補助生態公益林。對於營造生態公益林集中連片20公頃以上的,每畝一次性獎勵100元;營造豐產林集中連片33.3公頃以上的,每畝一次性獎勵120元。同時將各市區造林綠化、市直包山頭義務植樹納入年終考核,確保了沿海防護林體係工程建設的順利開展。
科學規劃 事半功倍
科學規劃方能事半功倍,尤其是應對海洋災害的海防林工程建設更是如此。而山東省近年來能夠在海防林工程建設中成為典型也在於此。
山東省在海防林實施過程中,各地以科學規劃、分類施策、因地製宜、因害設防為原則,針對不同海岸地貌和災害類型,製定不同的工程建設目標、工作措施。在泥質海岸,以防風護田、抗潮護堤、治理旱澇鹽堿為主要目的,積極建設大型骨幹防護林帶,發展農田林網和農林間作;在沙質海岸,以治理風沙、保護農田為主要目的,建設以基幹林帶為重點,以路域、水係、村鎮綠化為主體的生態屏障;在岩質海岸,以防治水土流失、涵養水源為目的,以山區綠化為重點,建設多林種、多樹種、多層次、多功能的綜合防護林體係。
製定了《山東省林業重點工程建設管理辦法》,建立起有效的質量保障機製,嚴格按照工程管理,做到按規劃設計,按設計施工,按項目投資,按標準檢查驗收。對工程建設的各個環節製定嚴格質量標準,進行全過程管理,每年造林結束後,對林業工程建設情況進行檢查驗收。
山東省在工程建設中,采取產學研三結合,緊密結合工程建設的生產實際,對沙質、泥質、岩質各類海防林進行全麵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經過多年的聯合攻關,省林科院主持完成的“沿海防護林體係綜合配套技術”研究,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並直接應用到工程建設中:在沙質地中,推廣火炬鬆、黑鬆、絨毛白蠟、刺槐、國槐等混交,推廣了16個混交模式;在沙質海岸風口造林,通過設置風沙障,大苗深栽、客土、高分子吸水劑等技術,造林成活率提高20%-40%,解決了困難地造林技術問題。
生態經濟 共同發展
沿海防護林工程是山東省實施的國家級重點生態工程之一,5年來,工程建設取得了良好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在促進項目區經濟社會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中發揮了很強的輻射帶動作用。
全省沿海地區的防護林體係建設初具規模,生態環境得到了初步改善。森林覆蓋率的增加,提高了涵養水源的能力,水土流失麵積減少了11791平方公裏,涵養水源2億立方米,提高了水土資源品質;農田林網建設,增強了防風、固沙、防幹熱風的能力,為農業的穩產高產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由於防護林對降雨的截留和林地強大持水作用,消減了暴雨造成的洪峰,減少了山洪暴發的可能性,保護了農業設施和人民的財產安全,受災範圍逐漸減少,受災程度逐漸減輕,防災減災功能明顯提高;沿海濕地和自然保護區的建設有效地改善了生態環境,保護了生物多樣性,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目前已完成濕地恢複區4780公頃,鳥類由建區前的187種增加到現在的283種,國家一級保護鳥類由建區前的5種增加到現在的9種。
與5年前相比,山東省沿海地區森林麵積增加22.1萬公頃,達到125萬公頃,森林覆蓋率提高到30.1%。新營造良種經濟林17.33萬公頃,完成了80%以上老果園、老品種的更新改造,通過對果品進行深加工、精加工等技術處理,開拓國內外市場,實行產業化經營,經濟效益成倍增長,農民人年均收入增加了1657.9元。促進了旅遊業發展,到2010年底,沿海地區森林公園已發展到49處,每年接待中外遊客約665萬人次,年收入達4.22億元。
在海防林工程建設中,基層組織能力得到了鍛煉,廣大群眾生態文明意識不斷增強,為工程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上一篇:讓新林區文化輕舞飛揚[ 11-25 ]
下一篇:2010年遼寧森林生態係統服務功能價值3723億元[ 1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