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信息
生態修複與濕地重建還太湖碧波美景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
然而,2007年的一場藍藻危機,不僅讓太湖水的一碧萬頃不再,大量藍藻聚集、死亡,讓水質急劇惡化,一度嚴重到湖區居民無水可用。
危機也是轉機。藍藻危機的爆發引起了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2008年全國“兩會”期間,胡錦濤總書記提出“讓太湖這顆江南明珠重現碧波美景”的要求。
5月15日—21日,記者跟隨中華環保世紀行采訪團對江蘇太湖治理工作進行了深入采訪。記者發現,各地在繼續采取治汙、清淤、減排、退漁還湖等“治水”措施的同時,將更多目光投注到整個流域生態環境的修複上。而其中濕地保護與重建、防護林建設等工作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太湖治理難,更難治理的是人的貪婪”
在中國經濟版圖中,江蘇太湖流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從統計數據上的直觀體現就是,江蘇太湖流域以占全國0.23%的土地,創造了全國4.8%的GDP、12.1%的進出口總額和14.2%的實際利用外資,人均GDP超過全國的3倍。可以說,正是太湖的一湖碧水滋養了這片肥沃的土地,為這一流域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騰飛插上了翅膀。
然而,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口急劇膨脹,生態環境持續破壞,汙染物排放量不斷增加,太湖已經不堪重負。
“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這是很多地方懸掛的標語。但是話好說,事難全。很多時候,經濟的快速發展都是以犧牲生態為代價的,太湖水環境的惡化就是人類對生態過度索取、過度侵犯的結果。”江蘇省副省長徐鳴直言不諱。作為土生土長的無錫人,徐鳴曾經領略過太湖的碧波萬頃,也見證了太湖水質的一天天惡化。
徐鳴說,湖泊也會死亡,任何湖泊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人們所能做的是通過保護生態,讓湖泊休養生息,延長它的青春期,延緩它的衰老期。“而事實上,我們往往習慣於過度索取,加速了湖泊的滅亡”。“太湖治理難,更難的是治理人們的貪婪、人們對生態的無度索取”。
記者注意到,從2007年以來,江蘇省太湖流域已累計關停化工企業3361家,限製治理或停產整治1000多家。對環太湖1公裏及主要入湖河道上溯10公裏兩側規定範圍內取締、關停和遷移畜禽養殖場1700多處,整治大中型規模畜禽養殖場517處。試想一下,這些汙染源沒有關停之前,太湖每天承受著怎樣的傷痛!
讓一湖碧水被青山綠樹環繞
談起太湖治理中的生態修複工作,江蘇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朱龍生在前麵加了“著力開展”四個字。
朱龍生說,在流域範圍內著力開展生態修複,是太湖治理的重要內容之一,“水的問題也是生態的問題,所以編製太湖治理的任何方案,生態修複是必不可少的內容。”
近年來,太湖流域各市縣普遍開展了大規模的植樹造林行動,新造林麵積超過23.5萬畝,控製性種養水生植物麵積7萬畝,環湖濕地麵積恢複至3萬畝以上,建成了3個國家級濕地公園和8個省級濕地公園,各種生態修複工程也已取得不錯的治理效果。
前往宜興,這裏的人們總會習慣於帶遊人到市中心的龍背山森林公園走走。很難想象,這個森林覆蓋率高達95%、植物種類繁多的森林公園,生態修複前曾是一座生產工藝落後的水泥廠和一片垃圾堆放地。
“是2.7億元的投資,大體量的生態保護、植樹造林工程,讓龍背山重新披上綠裝,煥發了生機。”宜興市委常委、副市長李秋峰說。經過修複,宜興這座現代化新城鬧市中多了一個“世外桃源”、生態大氧吧。從這裏流經的大小河流也為太湖送去了清涼幹淨的河水。
同樣的情景在無錫市區顯得更為典型。作為2007年藍藻危機的重災區,無錫市委、市政府啟動實施了東起望虞河西至紅沙灣、全長24公裏的環太湖生態景觀林建設工程。據無錫市委常委、副市長徐劼介紹,工程以抗汙染性強的鄉土樹種為主,樹種品種多達260多種,目前已經成為無錫市民的水源涵養林、景觀休閑林、科普觀賞林。
走在林帶中,一邊是太湖水的碧波蕩漾,一邊是蔥蘢綠樹,曾經的藍藻危機已經在無錫人的心目中逐漸淡去。
恢複一片濕地 給太湖一抹潔淨
太湖治水,濕地的保護與恢複是馬前卒。
當成片成片的蘆葦消失,大麵積的灘塗被鋼筋混凝土的世界取代,湖水的自淨能力將明顯下降,太湖也會顯得更加柔弱。“所以我們規定太湖沿岸1公裏範圍內不再新建別墅,不再建設高級賓館,要保護現有的濕地,還要建設大量的人工濕地,充分發揮濕地涵養水源、濾水降汙、水體淨化的作用。”徐明說。
在無錫環太湖景觀林帶建設工程中,一項重要的內容是濕地的保護與恢複。記者在工程濱湖區段看到,大麵積新栽植的蘆葦已經在道路與湖泊間構建了一條綠色屏障,微風過處,不時飛起幾隻不知名的水鳥打破湖泊的寧靜。
“每一片人工濕地寬150米-400米不等,通過重新回填土方、栽植蘆葦等恢複濕地生態。”無錫市農委副主任、林業局副局長陸曉鶴說,雖然仍然無法達到原生濕地的生態效益,但是對太湖的改變顯而易見,“最明顯的是水鳥數量和種類明顯增加,去年湖區記錄的水鳥達到175種。”
無錫環太湖濕地修複與保護項目也被評定為“國家林業局太湖治理國家示範性工程”。
濕地保護與修複對科學治理太湖的重要性,在蘇州太湖湖濱國家濕地公園更為直接地展現在眼前。經過測算,總麵積5140畝的生態濕地,每年可從水中去除氮462.6噸,除磷61.68噸,消減空氣中的二氧化碳2.34萬噸,釋放氧氣1.54萬噸,生態總價值2.57億元/年。經過濕地過濾沉澱,水質可提高1—2個等級。
“我們蘇州沒有海洋,也沒有天然的森林,大麵積的濕地就是最寶貴的財富。全市濕地麵積497.6萬畝,占國土麵積的39.1%。我們計劃利用5到10年時間,逐步建成全國最大的‘城市濕地群’。”蘇州市副市長高翠霞說。
而這,對於正在逐步走出汙染陰影的太湖來說,無疑又是一大福音。
然而,2007年的一場藍藻危機,不僅讓太湖水的一碧萬頃不再,大量藍藻聚集、死亡,讓水質急劇惡化,一度嚴重到湖區居民無水可用。
危機也是轉機。藍藻危機的爆發引起了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2008年全國“兩會”期間,胡錦濤總書記提出“讓太湖這顆江南明珠重現碧波美景”的要求。
5月15日—21日,記者跟隨中華環保世紀行采訪團對江蘇太湖治理工作進行了深入采訪。記者發現,各地在繼續采取治汙、清淤、減排、退漁還湖等“治水”措施的同時,將更多目光投注到整個流域生態環境的修複上。而其中濕地保護與重建、防護林建設等工作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太湖治理難,更難治理的是人的貪婪”
在中國經濟版圖中,江蘇太湖流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從統計數據上的直觀體現就是,江蘇太湖流域以占全國0.23%的土地,創造了全國4.8%的GDP、12.1%的進出口總額和14.2%的實際利用外資,人均GDP超過全國的3倍。可以說,正是太湖的一湖碧水滋養了這片肥沃的土地,為這一流域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騰飛插上了翅膀。
然而,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口急劇膨脹,生態環境持續破壞,汙染物排放量不斷增加,太湖已經不堪重負。
“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這是很多地方懸掛的標語。但是話好說,事難全。很多時候,經濟的快速發展都是以犧牲生態為代價的,太湖水環境的惡化就是人類對生態過度索取、過度侵犯的結果。”江蘇省副省長徐鳴直言不諱。作為土生土長的無錫人,徐鳴曾經領略過太湖的碧波萬頃,也見證了太湖水質的一天天惡化。
徐鳴說,湖泊也會死亡,任何湖泊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人們所能做的是通過保護生態,讓湖泊休養生息,延長它的青春期,延緩它的衰老期。“而事實上,我們往往習慣於過度索取,加速了湖泊的滅亡”。“太湖治理難,更難的是治理人們的貪婪、人們對生態的無度索取”。
記者注意到,從2007年以來,江蘇省太湖流域已累計關停化工企業3361家,限製治理或停產整治1000多家。對環太湖1公裏及主要入湖河道上溯10公裏兩側規定範圍內取締、關停和遷移畜禽養殖場1700多處,整治大中型規模畜禽養殖場517處。試想一下,這些汙染源沒有關停之前,太湖每天承受著怎樣的傷痛!
讓一湖碧水被青山綠樹環繞
談起太湖治理中的生態修複工作,江蘇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朱龍生在前麵加了“著力開展”四個字。
朱龍生說,在流域範圍內著力開展生態修複,是太湖治理的重要內容之一,“水的問題也是生態的問題,所以編製太湖治理的任何方案,生態修複是必不可少的內容。”
近年來,太湖流域各市縣普遍開展了大規模的植樹造林行動,新造林麵積超過23.5萬畝,控製性種養水生植物麵積7萬畝,環湖濕地麵積恢複至3萬畝以上,建成了3個國家級濕地公園和8個省級濕地公園,各種生態修複工程也已取得不錯的治理效果。
前往宜興,這裏的人們總會習慣於帶遊人到市中心的龍背山森林公園走走。很難想象,這個森林覆蓋率高達95%、植物種類繁多的森林公園,生態修複前曾是一座生產工藝落後的水泥廠和一片垃圾堆放地。
“是2.7億元的投資,大體量的生態保護、植樹造林工程,讓龍背山重新披上綠裝,煥發了生機。”宜興市委常委、副市長李秋峰說。經過修複,宜興這座現代化新城鬧市中多了一個“世外桃源”、生態大氧吧。從這裏流經的大小河流也為太湖送去了清涼幹淨的河水。
同樣的情景在無錫市區顯得更為典型。作為2007年藍藻危機的重災區,無錫市委、市政府啟動實施了東起望虞河西至紅沙灣、全長24公裏的環太湖生態景觀林建設工程。據無錫市委常委、副市長徐劼介紹,工程以抗汙染性強的鄉土樹種為主,樹種品種多達260多種,目前已經成為無錫市民的水源涵養林、景觀休閑林、科普觀賞林。
走在林帶中,一邊是太湖水的碧波蕩漾,一邊是蔥蘢綠樹,曾經的藍藻危機已經在無錫人的心目中逐漸淡去。
恢複一片濕地 給太湖一抹潔淨
太湖治水,濕地的保護與恢複是馬前卒。
當成片成片的蘆葦消失,大麵積的灘塗被鋼筋混凝土的世界取代,湖水的自淨能力將明顯下降,太湖也會顯得更加柔弱。“所以我們規定太湖沿岸1公裏範圍內不再新建別墅,不再建設高級賓館,要保護現有的濕地,還要建設大量的人工濕地,充分發揮濕地涵養水源、濾水降汙、水體淨化的作用。”徐明說。
在無錫環太湖景觀林帶建設工程中,一項重要的內容是濕地的保護與恢複。記者在工程濱湖區段看到,大麵積新栽植的蘆葦已經在道路與湖泊間構建了一條綠色屏障,微風過處,不時飛起幾隻不知名的水鳥打破湖泊的寧靜。
“每一片人工濕地寬150米-400米不等,通過重新回填土方、栽植蘆葦等恢複濕地生態。”無錫市農委副主任、林業局副局長陸曉鶴說,雖然仍然無法達到原生濕地的生態效益,但是對太湖的改變顯而易見,“最明顯的是水鳥數量和種類明顯增加,去年湖區記錄的水鳥達到175種。”
無錫環太湖濕地修複與保護項目也被評定為“國家林業局太湖治理國家示範性工程”。
濕地保護與修複對科學治理太湖的重要性,在蘇州太湖湖濱國家濕地公園更為直接地展現在眼前。經過測算,總麵積5140畝的生態濕地,每年可從水中去除氮462.6噸,除磷61.68噸,消減空氣中的二氧化碳2.34萬噸,釋放氧氣1.54萬噸,生態總價值2.57億元/年。經過濕地過濾沉澱,水質可提高1—2個等級。
“我們蘇州沒有海洋,也沒有天然的森林,大麵積的濕地就是最寶貴的財富。全市濕地麵積497.6萬畝,占國土麵積的39.1%。我們計劃利用5到10年時間,逐步建成全國最大的‘城市濕地群’。”蘇州市副市長高翠霞說。
而這,對於正在逐步走出汙染陰影的太湖來說,無疑又是一大福音。
◆采訪手記
江蘇太湖流域是全國經濟的排頭兵,起著標杆示範作用,但是經濟的富足沒有掩蓋人們對生態的渴求,而是讓這種訴求顯得更加迫切。
記者在采訪中看到,常州、宜興的生態治理,蘇州、無錫的濕地修複,同樣是機器轟鳴,這裏建設的不再是廠房,不再是豪華住宅,忙忙碌碌為的是生態欠賬還債,恢複飽受創傷的生態環境。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有些地方一邊喊著建設生態文明的口號,一邊卻大張旗鼓地將森林砍伐,林地轉化為建設用地;將濕地填埋,灘塗變成別墅賓館。
沒有經曆過生態危機的人也許無法體會生態良好是何等的幸福。采訪中,江蘇的官員們很願意提“生態拐點”這個名詞。到底拐向何方,是青山綠水的生態之城,還是缺林少綠的鋼筋混凝土世界,這一切都掌握在人們自己的手中。
上一篇:發揮橋梁紐帶作用 擴大國際國內影響[ 05-27 ]
下一篇:2013,永定河畔再唱“北京歡迎你”[ 05-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