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信息
鞏固成果,共享人與自然和諧
——聚焦退耕還林工程建設啟示係列報道之七
2009年,溫家寶總理在甘肅考察退耕還林情況時,語重心長地說:“曆史上說的隴東苦瘠甲天下,指的就是定西等地。這些年,定西經濟社會發展出現可喜變化,主要得益於退耕還林,得益於產業結構調整,得益於農民外出打工。”
定西隻是我國退耕還林工程建設取得突出成效的一個縮影。工程12年波瀾壯闊的建設征程,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巨大變化:改善了生態環境、發展了惠農產業、提高了生態意識、構建了和諧新村。
如今,鞏固成果已成為當前退耕還林工程建設的重要目標和任務,2007年,國務院專門下發了關於鞏固退耕還林成果的通知;2009年、2010年,國家發改委、國家林業局等部門連續兩年組織召開退耕還林成果鞏固會議,工程區各省級人民政府均編製了鞏固成果規劃。
生態之問:確保工程質量,提升生態效益
生態環境與人類社會發展有著密切關係。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進一步提高了我國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使我國在重要的戰略機遇期贏得了新的發展空間。然而,近年來我國自然災害頻發,幹旱、洪澇、泥石流等各種自然災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退耕還林地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進而影響了工程區經濟社會發展。
為保障退耕還林工程質量,提升工程區生態效益,2007年,國家25號文件明確提出,要確保退耕還林成果切實得到鞏固。
鞏固退耕還林成果,最首要的任務就是保證國家下達的退耕還林計劃任務一畝不少地全部完成。為此,國家規劃從2008年到2015年的8年間,僅補植補造這一項任務,中央就安排補助資金高達38億元,實施麵積7031萬畝,以鞏固和完善工程的生態體係。
目前,在補植補造過程中,工程區各地均取得了突破性進展。2008年到2009年的兩年間,新疆完成投資1768萬元,完成補植補造任務40.1萬畝;貴州完成投資20680萬元,完成補植補造任務220萬畝。
記者了解到,由於退耕還林工程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群眾的生態意識,因此在補植補造過程中,各地農民不僅做到了植樹穴開挖標準、苗木栽植規範,還應用了地膜覆蓋樹盤、滲水袋澆灌等多種新技術,提高苗木成活率。2008年-2010年,國家連續3年組織開展的退耕還林階段驗收結果表明,全國經補植補造後的退耕地造林合格率每年都超過了99%。
此外,為了防止補植補造的樹苗遭到人為破壞和牲畜啃咬,工程區各方絞盡腦汁。西藏自治區隆子縣不僅在工程區內全麵實行禁牧,還采取群眾義務投工投勞的方式,在能修築圍牆的山林周圍均修築了1.2米至1.3米高的圍牆,全縣共修築圍牆100餘公裏。
補植補造的實施,有效地保證了退耕還林工程質量,提升了工程的生態效益。
生存之問:保障糧食安全,改善居住環境
退耕還林工程中,涉及“民生”的問題有許多,其中,保障糧食安全、改善居住環境是退耕農戶生存的首要前提。為實現減地不減產的目標,國家計劃8年間在工程區建設穩產高產基本口糧田5954萬畝,中央專門安排補助資金333億元,並要求地方也要加大投入力度,落實好配套資金。
以湖南為例,2008年到2009年間,湖南全省投資7億元,安排基本口糧田新建和改造120.29萬畝,基本解決了工程區耕地基礎設施老化、管理粗放和水資源利用率低等突出矛盾和問題,並重點安排了農田排澇渠道、山塘維修和生產道路改造等項目建設。
然而,由於我國地形複雜,退耕還林工程區內尚有一些地方沙漠肆虐、壁立千仞,且不說基本口糧田建設,根本就不適宜人類居住。
按照退耕還林成果鞏固的規劃,國家計劃投資76億元,最大程度上解決生態環境惡劣、地質災害頻發地區131萬人的生態移民。
規劃特別指出了移民過程中“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對居住地基本不具備生存條件的特困人口,要本著自願的原則,有計劃有組織地實行易地搬遷,並積極解決好搬遷群眾的生產生活問題,做到“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
陝西是生態移民項目實施的大省之一,涉及10市78個縣(市、區)。生態移民將重點解決毛烏素沙漠、黃河沿土石山區和秦巴高寒山區等生態地位重要區域的退耕農戶生存問題。
記者了解到,陝西移民住房按照人均15平方米-20平方米、戶均60平方米-80平方米的標準建設;移民基本口糧田將通過調劑或新建,以達到當地群眾的標準;遷入地的道路、供電、供水、文衛設置等基礎建設,均以當地農村發展建設規劃為指導;移民技能培訓等項目要按照事宜當地產業發展的思路。同時,生態移民項目建設按照以工代賑異地扶貧搬遷國家標準執行。
早在2007年,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央黨校發表重要講話時就強調:加強社會建設,要以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使經濟發展成果更多體現到改善民生上。
基本口糧田的建設和生態移民的實施,從根本上保障了退耕農戶“吃有保證,住有改善”。
生計之問:發展林業產業,建設和諧新村
農村穩則社會安,農村產業發展、能源建設事關農民的生活質量和農村的和諧發展。因此,這二者亦是退耕還林工程鞏固成果的重點內容。退耕還林工程規劃顯示,8年內中央計劃安排補助資金326億元,用於扶持發展特色種植業、林業、果茶業;安排補助資金60億元,用於扶持發展養殖業;安排補助資金27億元,實施農民技能培訓1180萬人次。
兩年來,一些工程區的產業化格局已經形成。以湖北為例,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打破了單一糧食生產模式,形成了農、林、牧、藥、特多元化格局,通過招商引資,建起食品、茶葉、木材加工等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25個,組織成立了各類專業經濟合作社38個。通過產業結構的合理調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提高到1649元,其中退耕農戶人均純收入達1930元,長遠生計問題有了可靠保障。
隨著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他們的生態意識逐步增強,對農村不合理的能源結構有了新的認識。
據統計,退耕還林工程區61%的農戶主要靠薪炭等作燃料。推廣新能源應用,不僅能夠減輕生態壓力,更能為和諧新村的碧水藍天塗上靚麗的一筆。
記者獲悉,在退耕還林工程鞏固成果的8年間,中央計劃投資113億元,在工程區內建設戶用沼氣池580萬個,太陽能灶108萬台,節柴灶338萬個。
目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退耕區能源建設項目已取得了喜人進展,2008年、2009年兩年間,新疆推廣戶用沼氣34803戶、省柴節煤灶8000戶、太陽灶7034戶,投入資金13444.2萬元。
與加強基本口糧田建設不同的是,林業產業發展和農村新能源的推廣,為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了一條新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