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林業信息>詳細內容

林業信息

北回歸線上綠鳳凰

——走訪廣西梧州珠江高效防護林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作者:王兮之 發布時間:2011年04月15日 閱讀: 字體:【】 【

    早春二月下旬,記者沿高速公路從南寧往梧州一路看去,自是與北方景色反差很大,南國之綠不由得讓人陶醉。進入梧州境內,更是舉目皆翠,山巒、河岸、路旁……鬆樹的墨綠、桉樹的灰綠、竹子的翠綠……還有盛開著白花的李樹,令人賞心悅目。車至梧州城區,繁茂的行道樹、“創森”的大型宣傳牌和各式標語從車旁一一閃過,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氣氛撲麵而來。

    梧州一奇,奇在“梧”字。全國以樹為名的地市級城市屈指可數,而梧州即是其一。聞其名便會聯想起“栽下梧桐樹,自有鳳凰來”的這樣一句古語。不論民間說此“梧桐”是中國梧桐抑或是中國泡桐,都深寓祥瑞之意。梧州是嶺南古城,據傳古梧州多刺桐而非梧桐,其花俗稱蒼梧花,故而以花定名。富有想象力的嶺南人,當年是否是借“梧引鳳”之意就不得而知了。今天的梧州人正積極“創森”,大力打造綠色宜居生態城。

    赴梧州前,廣西壯族自治區林業廳廳長陳秋華接受采訪時介紹說,梧州森林覆蓋率是廣西最高的,3/4的國土都是森林,防護林建設、林業產業發展名列自治區前茅。加上同行的專家一路上的介紹,初臨梧州的記者的腦海裏隱約浮現出——梧州就像是一隻停落在北回歸線上展翅欲飛的“綠鳳凰”。住下稍作休息後,上網搜看資料,不意發現梧州地圖呈V字形,恰似鳳凰展翅,這一巧合頗令記者有點“得意”。

    為零距離欣賞領略這綠羽豐滿的“鳳凰”,記者第二天走訪了梧州市所轄的蒼梧縣。一天下來,盡目之所及,隻見但凡能綠化的地方都綠了,黑瓦白牆的民居星星點點鑲嵌在森林中。有的山上是馬尾鬆、木荷、紅錐、龍眼,有的山上是杉木、火力楠、稠木、肉桂,有的山上是濕地鬆、大葉櫟、馬占相思、八角,有的山上是成片的桉樹……緩坡上一般栽的是柑橘、荔枝……一叢一叢竹子像列隊一樣整齊地站在山腳,站在江河溪湖岸邊;大雨過後的西江、大爽河依然清澈透底;山嵐繚繞、水靄彌漫,像白練似的把天、山、水、林、民居串在一起,給人一種大寫意山水畫的朦朧、悠遠、空靈、飄逸的質感。

    特別是叢生竹林帶像蜿蜒的綠色長龍首尾難見,真是一道令人歎為觀止的奇麗風景線,為什麼會那麼整齊劃一?請教同行的專家後得知,因竹子具有保持水土的良好特性,又有很高的經濟價值,並且繁殖十分迅速,農民自然樂意接受,推廣起來很容易。這樣一來,紮根於山腳和岸邊的竹子就光榮地成為了最後一道保持水土的衛士。

    途中遇上梨埠鎮的一位村民,他告訴記者,這些年來,山上的樹多了,從山上衝下來的泥土少了,江水也不渾了。家裏種的馬尾鬆可以割脂賣錢,還種了八角、肉桂、荔枝和柑橘,日子好過得很。

    據介紹,為了提高防護林的防護效益和經濟效益,當地根據不同的立地條件,摸索出了20個多林種、多樹種合理配置的多層次結構的生態經濟型經營模式和複合農林經營模式,並從中選出10個結構優化的高效模式。如在山頂種鬆樹,山腰種果樹,山腳種竹子,水塘邊種草;在鬆樹純林中混種補植紅錐、木荷、大葉櫟等優良闊葉樹種,便於形成異齡複層結構。

    曆史上的梧州,山清水秀,隻是到了近代,由於保護不力,植被破壞,生態失衡。加之在北回歸線副熱帶高壓控製下,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氣候的降雨量大,容易造成花崗岩發育的土壤地區水土流失嚴重。展開世界地圖,北回歸線所經之處,大部分為沙漠地帶。如果植被保護不當,北回歸線通過我國的地區,很可能會出現另一種“沙漠”。

    梧州市林業局副局長、教授級高工邵賢錦是梧州的老林業了。他介紹說,梧州東鄰廣東,潯江、桂江在此彙為西江,廣西85%以上的水經這裏流出,自古就有“廣西水上門戶”之稱。珠江流域麵積約44萬平方公裏,包括西江、北江和東江三大支流。西江最長,流入廣東後稱為珠江。由於長期過度不合理開發,林分退化嚴重,林種樹種單一,保持水土功能很差,豐沛的水源在鋪就黃金水道的同時,也帶來了滾滾泥沙,治理前的蒼梧縣每年流失的泥沙就達622萬多噸,是廣西水土流失的重災區。

    “珠江流域防護林體係是當年我國定下的十大林業生態工程之一。地處珠江中遊的梧州防護林體係建設可謂是重中之重。生態惡化趨勢在防護林體係建起後得到了有效控製。現在梧州高效防護林麵積有近20萬公頃。”梧州市林業局局長謝善高這樣告訴記者。

    謝善高接著介紹說,在廣西林科院的指導和幫助下,通過多年的努力,防護林建設發生了5個方麵的轉變:實現了主要造林樹種由鬆杉等單一樹種為主向鬆、杉、桉、竹、荷、櫟、錐等多樹種轉變;林種結構由單一用材林種向用材、經濟、防護和薪炭等林種相互協調的多林種轉變;林業經營由粗放向集約轉變;森林功能由單一生產木材功能向生態防護、木材以及林副產品等多功能轉變;林業經營模式由傳統向現代轉變。

    謝善高提到廣西林科院的幫助,是指在蒼梧縣實施的“珠江高效生態經濟型防護林體係綜合配套技術研究與示範”項目,對梧州防護林建設及林業發展起到了重要的科技支撐作用。在哪些方麵發揮了作用,取得什麼樣的效果?記者從蒼梧縣林業局局長徐康那裏作了進一步的了解。

    徐康說,這個項目是從“九五”時期開始實施的,這些年來大大促進了蒼梧林業的發展,數據最能說明問題,於是給記者列出了一個單子:項目在蒼梧縣試驗示範和推廣11萬多公頃,年木材生長量產值2.73億元;年涵養水源增加1.02億立方米;年減少土壤侵蝕量61.8萬噸,年減少泥沙流失量72.7萬噸;年森林病蟲害發生率減少66%;年森林火災受災率減少45.1%。從1999年-2009年,森林年生長率由9.06%提高到13.2%,活立木蓄積量由781.16萬立方米提高到1148.11萬立方米;鬆脂產量和木材生產量分別由1995年的1.7萬噸、8.8萬立方米增加到2007年的2.5萬噸、14.4萬立方米,林業總產值由1996年的1.75億元提高到2010年的16.05億元。

    這個項目的社會效益也是十分明顯的,主要體現在改善當地環境狀況、保障農業豐收、提供就業崗位、增加農民收入、帶動相關產業鏈發展、打造西江黃金水道和維護區域生態安全等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

    這些看起來枯燥的數據背後,融進了科研工作者和當地幹部群眾的智慧和大量心血。如果假以時日,加速推廣這項成果,高效防護林將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綠鳳凰”將變成含金量越來越高的“金鳳凰”,可以更好更快地造福梧州人民。

    離開梧州一月有餘,那風姿綽約的振翅欲飛的“綠鳳凰”仍在眼前浮現,祝願這隻“綠鳳凰”在不久的將來戴上“國家森林城市”的桂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