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動態
創新扶貧培訓的“竹藤模式”
國際竹藤網絡中心與國家林業局扶貧辦(計財司)共同舉辦的扶貧培訓雖隻開展了5年時間,但其顯著的培訓成果,特別是創新的獨特模式受到了各方的關注。
2006年以來,竹藤中心穩健開拓,創新模式,形成了六大顯著特點:
無償培訓,“不掏錢就上學”。多年來,盡管我國扶貧事業多管齊下,扶貧培訓如火如荼,但由於受到經濟等問題製約,很多農民鮮有接受培訓或學習的機會。
能接受免費培訓,為自己增長一技之長,是廣西、貴州、雲南等深山裏農民一生中遙不可及的夢想。
2009年11月,竹藤中心扶貧培訓的教師走進了貴州荔波,當地一輩子都沒走出過大山的林農們歡呼雀躍,學員姚澤俊激動地說:“不僅不用掏學費,就連外出學習的車費都是竹藤中心幫我們付。”
專家授課,手把手教技術專長。當教授不上講台成為目前教育令人堪憂的現狀時,如果能請到一位著名的竹藝大師為貧困地區的幹部、群眾授課,必然會拓展他們的認識,在他們心中植入依靠本地資源發展良性循環經濟的理念。
“陳雲華大師手把手地教會了我竹編藝術”……2007年9月17日至10月20日,結業於竹藤中心培訓基地的四川省什邡市木瓜坪村的20名村民掌握了竹家具製作技術,他們的欣喜之情溢於言表。
深入基層,把最需要的技術傳授給最貧困地區的農民。為了把最需要的技術傳授給最貧困地區的農民,改變目前培訓市場名目繁多,但受訓者並沒有真正能掌握多少實用技術的弊端,“每次培訓前,竹藤中心培訓處都要與地方就實際培訓需求進行廣泛溝通,開設地方急需的竹子培育、加工、病蟲害防治及油茶培育和加工等實用性很強的課程。”竹藤中心副主任程良說。有針對性才能有成效,5年來,竹藤中心聘請專家深入邊遠山區、最貧困的地區,直接針對林農,針對林業大戶,開展竹編手工藝技術培訓,為解決邊遠少數民族地區群眾就業、致富發揮切實作用,實現了“脫困一批,穩定一批,帶動一批”的最終目標。
產業結合,扶持成立合作社,為產業經濟發展導航。“生了兒子,就要給他娶媳婦”,教會了技術,如何促進單個農民的市場問題和致富問題?竹藤中心根據各地產業結構調整和林業產業化發展方向,扶持鼓勵當地林農成立專業合作社,以促進具有優勢資源的林產業發展,帶動貧困地區農民增收,促進經濟社會發展。
合作社的成立,聚攏了農民,促進了林產品生產、流通,促進具有市場開拓能力的大中型農產品加工企業到貧困地區建立原料生產基地,為貧困農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後係列化服務,形成貿工農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的產業化經營,從而逐步形成規模化、專業化的生產格局。
典型帶動,學會、記住、鞏固、忘不了。俗話說,學習容易,理解難。就竹藝技能而言,怎樣才能讓大山深處的農民既學得快,又掌握得快呢?
竹藤中心創新方式方法,組織學員赴竹產業發達地區和企業現場參觀、學習,通過啟發、開放的模式,綜合運用講授、研討、案例、模擬、體驗等多種方法,切實有效地提高了扶貧培訓的實際效果。
同時,竹藤中心在四川省青神縣建立了首個培訓基地,在國家林業局對口扶貧的貴州和廣西分別建立了荔波縣培訓示範點和融水縣培訓示範點。通過典型帶動,打破了他們固有的思維模式,為進一步促進當地竹產業發展提供良好的經驗和借鑒。
隨著“技術-生產力”的轉變,竹藤中心的培訓使農村富餘勞動力能夠安居樂學,從而有效地緩解了社會矛盾。
跨國培訓,國際友人樂在國際竹藤。竹藤中心的務實培訓受到了許多發展中國家的關注。印度尼西亞、越南、印度、尼泊爾、老撾等竹資源大國的專家紛紛前來我國,接受竹藤中心四川培訓基地老師的培訓。2006年至今,僅培訓基地就先後為近10個發展中國家舉辦培訓班8期,培訓農林官員、技術人員、企業職工和竹農學員200餘名。
國家林業局扶貧辦(計財司)和竹藤中心的扶貧培訓產生的獨特模式,受到了國家和地方領導的高度關注。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國際竹藤組織董事會聯合主席、國際竹藤網絡中心主任江澤慧,四川省委書記劉奇葆,中組部原副部長趙宗鼐等領導在竹藤中心四川培訓基地視察期間,專程看望了培訓班的學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