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林業信息>詳細內容

林業信息

防沙治沙就是從根本上改善民生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作者:綠色時報評論員 發布時間:2010年06月17日 閱讀: 字體:【】 【

    6月17日,是第十六個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幹旱日。今年我國紀念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幹旱日的宣傳主題是“防沙治沙惠及民生”。

    民生問題,是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解決民生問題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讓廣大人民群眾過上幸福生活,讓廣大人民群眾安居樂業。防沙治沙在改善沙區生態和增加農民收入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對不斷提高沙區群眾生活質量、改善沙區人民生存環境、構築祖國生態安全屏障意義重大,做好防沙治沙工作,就是從根本上改善民生。

    當前,全國有近1/5的國土麵積沙化,且90%集中在西部地區,近4億人口受其影響,這些地區能否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發展道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事關這一地區民生改善的進程,事關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大局。

    加速推進防沙治沙是促進生產發展、農民致富、提高生活質量的有效途徑。土地沙化惡化生態環境,破壞農牧業生產條件,是這些地區經濟落後、農民貧困的根源所在。“十一五”期間全國重點扶貧開發縣和國家扶貧對象68%以上分布在荒漠化地區,國家扶貧對象中60%以上分布在荒漠化地區。因此,必須通過防沙治沙不斷改善沙區的農牧業生產條件,合理開發利用沙區資源,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生產發展、農民致富。
加速推進防沙治沙是改善生態、改善生存環境的重要措施。今年4月24日發生在甘肅民勤的強沙塵暴天氣,導致空氣質量急劇下降,造成農林牧業直接經濟損失近10億元。在這些地區隻有大力開展防沙治沙,才能改善生態,減輕土地沙化對人們生存環境的危害。

    加速推進防沙治沙是保護和拓展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空間、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客觀要求。我國人口眾多,土地資源嚴重貧乏,同時土地沙化造成土壤肥力減退、可利用土地資源減少,嚴重威脅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根基,隻有采取切實有效措施,預防土地沙化,全麵治理沙化土地,才能保證中華民族具有更加廣闊的生存與發展空間。

    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通過沙區廣大人民群眾和科技工作者的艱苦奮鬥,我國防沙治沙取得了顯著成效,局部地區生態得到改善,一些地區出現了林茂、糧豐、畜旺、農民收入增加的可喜局麵。在看到防治成效的同時,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國防沙治沙形勢的嚴峻性。當前,沙區人民群眾的生存環境和生活質量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因此,在防沙治沙工作中,要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關注民生,堅持以人為本,促進經濟社會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要正確處理防沙治沙與發展經濟的關係,統籌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形成防沙治沙促進經濟發展,經濟發展逆向拉動生態建設的良性循環;要從改善沙區群眾的生存生活條件出發,始終以沙區廣大人民的利益作為防沙治沙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使人民安居樂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充分依靠和發動群眾,通過深化改革,活化政策機製,調動一切有利於防沙治沙的積極因素,激發社會各界參與防沙治沙工作的積極性,形成全社會團結一致、共同參與防沙治沙的良性局麵。

    防沙治沙是一項長期、艱巨、複雜的戰略任務,需要全社會的高度重視和廣泛參與,更需要從製度、法律、政策、機製、科技等方麵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各級黨委政府要充分認識防治土地沙化的重要性、緊迫性、艱巨性和長期性,切實抓好防沙治沙工作,把持久奮鬥和階段性攻堅結合起來,把全麵推進和重點突破結合起來,為改善沙區民生、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