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動態
花旗幫助建立四川省首家竹業培訓中心
四川省首家竹業培訓中心近日在四川農業大學都江堰校區正式建成。該中心是花旗銀行(中國)有限公司資助、國際竹藤組織和四川省林業廳共同執行的“四川竹加工企業可持續發展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一項目旨在充分利用當地豐富的竹資源,為四川全省特別是地震重災區的北川羌族自治縣、安縣、都江堰市、崇州市的貧困農戶,帶來了解竹業可持續發展的相關科技知識和技能培訓的機會。
該中心由四川林合益竹業有限公司建造,采用輕鋼龍骨為主體框架,並以四川省內豐富的慈竹為原材料製成高性能重組竹材,作為主要牆體、地板、裝飾等材料。該竹業培訓中心充分體現了天然與環保理念,是竹材應用於建築領域的有益嚐試。高性能重組竹材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可替代麵臨枯竭的珍貴木材,適用於建築、裝飾、家具等領域。
花旗中國首席執行官、花旗銀行(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歐兆倫先生表示,花旗中國非常高興能支持四川首家竹業培訓中心的成立,很高興通過竹加工示範和竹產業技術培訓,能為四川地震災區災後重建實現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國際竹藤組織副總幹事吳誌民說,竹子生長快、用途廣,是一種潛力巨大的可再生資源。推廣使用節能保的重組竹材以及通過竹藤的創新示範促進貧困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是近年來國際竹藤組織的工作重點之一。非常高興地看到,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這些重點工作都在四川竹加工企業可持續發展項目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吳誌民說,竹業培訓中心不僅是竹產業培訓的基地,其建築本身以竹材為主,有著直觀的示範效果,將對推動四川本地竹子工業化應用和竹產業鏈向縱深發展發揮積極促進作用。他對與花旗基金會、四川林業廳以及其他主要項目夥伴第一年合作所取得的成果感到欣慰,並期待著在未的合作中取得更多成果。
據項目組介紹,一年前項目啟動時,工作組在北川考察,了解到當地生計以打工和畜牧業為主,60%以上的勞動力以外出打工為生,人均年收入不足4000元。地震災害使當地人的生存環境進一步惡化,可獲得的自然資源遭到破壞,居住條件下降,收入來源減少且更加不穩定。當地雖然竹子資源較豐富,但開發利用技術落後,竹產業基礎十分薄弱。項目選擇了北川羌族自治縣、安縣、都江堰市和崇州市四個地區,根據當地現有的資源、技術和社會經濟條件,量身製定了發展計劃。
一年來,項目先後在崇州市道明鎮和北川羌族自治縣香泉鄉改建、新建了2個竹加工示範點,並針對當地50位農民進行生產加工技能培訓,直接、間接為當地提供了100多個就業機會。隨著兩個示範點原材料及產品供應鏈的理順和建立,極大地調動了道明鎮和香泉鄉農民發展竹產業的積極性,帶動崇州市和北川羌族自治縣200多戶農民參與到竹材栽培、原材料運輸、生產加工和產品銷售中來,初步形成了一條產、供、銷的產業鏈,從而逐步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
北川羌族自治縣竹加工示範點業主周旭說:“花旗基金會援助北川建立竹加工示範點,我們非常感激。國際竹藤組織和省林業廳以及我們當政府部門的專家領導共同為這個示範點出謀劃策、規避風險,這是花多少錢都買不來的寶貴財富,我們一定能把北川的竹加工示範點辦好。”
崇州市道明鎮政府項目執行代表況漢才說:“重要的不是項目援助的力度大小,關鍵是通過國際竹藤組織和省林業廳以及我們當地政府領導的指導,拓寬了眼界,看到了發展竹產業的希望。”
該項目還在提高當地農民對竹產品和竹產業的認識、能力建設和技術培訓方麵開展了大量工作。目前,已有600餘名當地官員、技術人員和農民參加了項目組織的培訓和實地考察,受益範圍達到2000多戶。另有570多人接受了竹林栽培和管理技術的本地就業技術培訓,直接創造的就業工時達到1.6萬多個。
都江堰市林業局副局長柳賢昌說,花旗基金會、國際竹藤組織與四川省林業廳合作開展的培訓,真正把科學技術送到了田間地頭,讓竹農運用學到的知識來對現有竹林進行科學經營管理,提高竹材和竹筍的產量,增加竹農收入,促進竹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後,花旗基金會和國際竹藤組織決定與四川林業廳合作,實施“四川竹加工企業可持續發展項目”,通過開展竹材加工技術培訓和示範,促進當地竹產業可持續發展,為地震災區創造就業機會,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