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信息
50年風雨曆程 50年創新發展——貴州省林業科學研究院建院50周年發展紀實
50年風雨曆程,50年創新發展。這是貴州省林業科學研究院建院50年奮鬥史的寫照。在半個世紀的風雨征程中,貴州省林業科學研究院為貴州省林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50年不平凡的曆程
1959年1月5日,中共貴州省委以(59)複1號文正式批準建立貴州省林業科學研究所。同年6月,貴州省林業廳將圖雲關林場劃歸該所作為試驗林場。1965年,根據貴州森林資源特點和科技需要,經批準建立了黔東南杉木研究站、銅仁油桐油茶站、赤水楠竹站、畢節生漆核桃研究站。十年動亂期間,科研工作受到了衝擊,但該所克服重重困難,於1973年正式恢複完善辦公室、政工科、情報室、試驗林場和營林、經保、林化及綜合利用等4個研究室。1978年全國和全省科技大會的召開,迎來了科技工作的春天。貴州林業科研工作受到高度重視,科研環境得到顯著改善,科技人員的精神麵貌煥然一新。本所編製的《1978~2000年林業科技規劃設想》逐一得到落實。1992年,隨著形勢發展的需要,省編委批準林科所升格為貴州省林業科學研究院。50年來,在各級領導及有關部門的關懷支持下,貴州省林業科學研究院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不斷加強自身建設,努力拓展研究領域和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如今已發展成為一個學科較為齊全、基礎設施較為完善,科研能力不斷增強的公益型、綜合性省級林業科研機構。
50年成就輝煌
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召開以來,貴州省林科院主持、參加國家及省部的科技攻關計劃、科研項目近300項,取得科技成果157項,獲得國家、省部及地廳級科技成果獎83項,獲得國家專利6項,出版科技專著20部。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為貴州林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用材林良種選育及速生豐產技術。主持並參與全國杉木良種選育及速生豐產技術攻關,開展了10餘項研究,提出了貴州省與全國杉木種源區劃分,培育的良種遺傳增益提高20%以上,直接用於世行貸款造林。營造豐產林27萬畝,杉木良種推廣產生經濟效益達40億元。
馬尾鬆研究曆時30餘年,並參與全國協作攻關。選出10個優良種源,提出了貴州省馬尾鬆種子調撥區劃。所育良種經省林業廳審定,指定為世行貸款造林和飛播造林用種。完成了馬尾鬆天然群體同功酶遺傳變異研究,成果填補了我國馬尾鬆遺傳改良的一項空白。
經濟林良種選育及培育技術。主持並參加油桐全國協作攻關,提出油桐苗木標準和優樹選擇標準,選育出了貴桐1至4號四個高產無性係。
開展了油茶品種調查、早花早實品種類型選育、山茶屬植物品種資源收集等近10項研究,選出了望謨油茶、軟枝油茶等5個優良品種,建立了油茶基因庫。
核桃研究方麵,開展了品種調查、優株實生子代遺傳性狀等多項研究,使核桃開花結果期提前5~7年;選出6個優良農家品種,研製了係列配套技術。
油橄欖研究方麵,成功引種意大利、西班牙等8個地中海沿岸國家的70個油橄欖品種,並結合實際提出一套豐產措施和適生區劃,建立了油橄欖品種園。
森林保護及資源昆蟲利用研究。上世紀60~70年代即開展馬尾鬆、漆樹、油桐、油茶等樹種的病蟲害調查與防治,在國內率先研究鬆赤枯病和鬆赤落葉病,首創用殺蟲煙霧劑防治大麵積鬆樹病害。
開展“提高五倍子產量技術研究”,參與“國家五倍子標準”製定。“角倍蚜種群動態及三要素配置研究”,新發現倍蚜蟲冬寄主17種;就白蟻、烏桕金帶蛾、鬆毒蛾生活習性進行係統研究並提出防治技術。發現貴州等翅目新種28種;利用新發現選育細菌研製成控病、殺蟲促生增產的農豐菌,在四川、雲南及省內推廣應用達520多萬畝。
森工、林機及林副產品開發利用研究。重點開展了木材物理力學性質、貴州木材初步識別等基礎研究和木材改性利用研究,有80個樹種編入《貴州省木材檢驗手冊》,30個樹種錄入《全國主要樹種木材物理力學性質》專著。
完成“楓香單板熱壓幹燥新工藝研究”,實現了楓香木的劣材優用。馬尾鬆木材藥物烤板研究,使馬尾鬆材不僅能替代杉木做門窗、家具、模型材,還結束了貴州省鉛筆生產隻能依靠進口椴木的曆史。
以報紙為原料的鉛筆杆新材料研究,將鉛筆生產成本降低20%,達國際領先水平,被譽為“世界最好的鉛筆”。
生態防護林體係建設技術研究。“七五”至“九五”期間,開展了長江上遊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綜合效益技術、珠江上遊防護林營建技術等多項研究。
“十五”、“十一五”期間,開展了喀斯特森林生態定位、困難立地植被恢複等10餘項研究。承擔了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退耕還林工程、珠江防護林工程綜合效益監測工作。
2003年以來,為中美合作森林健康經營項目麻江示範區提供科技支撐,成效顯著。項目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森林質量得到提高,群眾保護森林意識增強,農民經濟收入增加。
對外科技合作與交流。與國內270多家研究機構和單位建立了長期的資料交換與聯係,與20餘個科研和教學單位建立了科研協作關係。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先後與新西蘭、日本、美國、法國、韓國等國相關機構建立了交流合作關係。
科研條件平台建設。經過50年的建設,建成麵積18345畝的試驗林場、收集保存500餘個樹種的樹木園和收集保存50餘個品種的竹種園。
在杉木和馬尾鬆主產區,建立了20000畝杉木、馬尾鬆種子園及試驗示範林。先後建成了昆蟲、樹木、木材標本三個標本室,藏標本達12萬多件(套)。
“十五”以來,加大了改善科研條件和建設科技平台力度。建成800平方米的智能溫室及組培樓;建成中國森林生態監測網絡貴州喀斯特定位監測站、貴州省森工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站、國家林業局林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貴陽)。這些科研條件設施的建成,為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繼往開來 開拓創新
有力支撐貴州現代林業建設
麵對林業發展新的形勢、新的任務、新的機遇,貴州省林業科學研究院要在科技創新上實現4個領域的突破:
林業生態建設——以解決公益林可持續經營關鍵技術為核心,重點攻克公益林經營類型劃分及經營技術、森林健康經營技術、石漠化綜合治理技術、生物多樣性保護、公益林非木質資源開發利用、公益林更新改造技術、公益林地植被恢複技術特別是困難立地植被恢複技術、公益林生態服務功能評價技術、公益林建設綜合效益監測評價等技術難題,為貴州省公益林可持續經營提供技術支撐。
森林資源培育——主要從針葉樹種、鄉土闊葉樹種、特色經濟林、生物能源樹種、珍稀瀕危植物保護與利用等方麵著手,開展林木種質資源選擇搜集、遺傳育種、森林定向培育、種質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技術標準及規程製定、信息化平台構建等內容的研究,為培育優良的森林資源提供科技支撐。
森林保護與有益生物開發利用——主要從有害生物防控、有益生物利用兩個方麵,重點開展森林病蟲害發生規律、測報及防控技術,害蟲天敵及病原微生物利用、病原微生物製劑和昆蟲性引誘劑、資源昆蟲等方麵的研究,為貴州林業有害生物可持續防控提供科技支撐。
林產化工——重點加強林產化工、木材加工、森工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理化分析測試等方麵的創新能力建設,加快森工林化新產品、新工藝研發步伐,為貴州省林產工業綜合開發利用,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力求以求真務實的精神做好科技服務:
提供科研和人才培養平台——經過50年的建設,貴州省林科院擁有館藏標本12萬多套,擁有樹木園、竹園、種苗基地、良種基地、喀斯特森林生態站等多個優質平台,不僅是開展林業科研和科普教育的良好場地,還能提供谘詢、信息等各種人才培養及科研服務。
林產品提供質量監督檢測——貴州省林科院是省技術質量監督局質量認證的“貴州省森工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站”、國家林業局授權的“國家林業局林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貴陽)”,為社會各界提供林產品質量檢測服務,助推貴州林業產業又好又快發展。
服務林農,興林富民——中央林業工作會議和全省林業工作會議提出,以興林富民為宗旨,以深化集體林權製度改革為核心,解決“三農”問題,必須把發展林業作為重要途徑。服務林農,一要深入了解農民的願望和需求,針對林改後的新情況,提出科技新需求,及時開展科技創新,突破技術瓶頸,解決農民和基層的技術難題;二要完善成果推廣和轉化機製,大力構建產學研聯合機製,輻射到農戶,不斷推出新成果、新產品和新工藝,使林業實用技術進村入戶;同時,還要總結農民傳統的或自主開發的實用技術,加以完善提高和推廣普及。
當前,貴州正處於建設現代林業的關鍵時期。貴州省林業科學研究院將在中央林業工作會議的指引下,在貴州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始終堅持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繼續貫徹落實“科技興省、人才強省、環境立省和開放帶動”戰略,自覺服務於林業生態建設和林業產業建設,堅持科研與生產緊密結合,堅持高新技術與常規技術結合,堅持全麵支撐與重點突破結合,堅持集成創新與引進消化結合,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加速人才培養,切實履行社會責任,為貴州林業跨越式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