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信息
生態經濟溝 致富小山村
結合退耕還林工程,喀喇沁旗推廣實施了生態經濟溝建設模式,這種模式不僅使工程發揮本有的生態效益,鞏固退耕還林成果,還讓退耕戶獲得了最大的經濟效益,能達到永續利用的目的。
提到生態經濟溝建設模式,就不能不提依靠模式致富的一個小山村——喀喇沁旗錦山鎮的萬興號村。
萬興號村其實是一個偏遠又偏僻的小山村,村民一直是靠天吃飯,生態環境惡劣,生活非常貧困。2002年退耕還林工程啟動,旗、鄉林業技術人員針對該村生態環境等特點,對其進行了全麵總體的規劃設計。堅持梁、峁、坡、溝兼治的原則,采取工程和生物相結合的治理措施,形成從山上到山下,從坡頂到坡底層層防護的梯級防護體係。同時為了解決退耕還林地樹木生長周期長,退耕戶短期內得不到經濟效益等問題,技術人員反複論證,設計推出了“山頂鬆樹戴帽,半山杏樹纏腰,坡腳溝底經濟林圍腳”的生態經濟溝退耕治理模式。
山頂鬆樹戴帽。根據萬興號村的立地條件和氣候特點,在山頂種植水源涵養林或封山育林育草。山頂種植喬灌混交林之後不僅能截留降雨,增多了儲水量,降低土壤流失,而且對山腰、山溝的建設成果起保護作用。根據需求,山頂選擇了落葉鬆、樟子鬆、棉槐等樹種營造混交林。因棉槐根係有根瘤菌,可以改良土壤,間接給落葉鬆、樟子鬆施肥,所以項目區的落葉鬆、樟子鬆生長量要遠遠高於其他純林;同時栽植棉槐,每年秋後能提供大量編織用的條子,經濟收益也非常可觀。
半山杏樹纏腰。山腰退耕地以種植扁杏為主,達到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並重。春季植苗造林時,為確保大扁杏栽植成活率,萬興號村在苗木定植後,應用藥物浸根、地膜覆蓋樹盤、樹幹塗蠟等技術,提高造林成活率。針對荒山荒地,該村采用山杏人工造林,實施造林前人工帶狀機械開溝整地。山杏、樟子鬆株間混交林,中間種植紫花苜蓿草。經調查,每畝退耕地除國家的補貼外,苜蓿草種子和苜蓿草兩項收入能達到200元以上。
坡腳溝底山葡萄圍腳。山溝坡腳是生態經濟溝的主要生產基地。在地勢較平、立地條件較好的山溝和沒有退耕的農田四周,以林帶小網格建設農田防護林,栽植樟子鬆、油鬆、楊樹純林或鬆、楊與檸條株間混交林;對相對平坦的河灘退耕地栽植內蒙野果,並在中間套種一行樟子鬆,用來培育樟子鬆大苗。山葡萄種植一律在環山水平梯田開溝整地。通過2002年、2003年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加上扶貧開發項目,全村共栽植山葡萄800畝、扁杏700畝,當年造林成活率全部在85%以上。
現在的萬興號村一改往日麵貌,山頂的鬆樹鬱鬱蔥蔥,扁杏、山葡萄都已結果,山葡萄、扁杏的年畝收入都在500元以上,再加上農田、牧草的收入,退耕戶年收入都在5000元左右,農民真正從退耕還林中得到了實惠。幾年來經技術人員不斷探索,總結經驗,萬興號村生態經濟溝走出了一條科學發展、技術治理的富裕路,同時也為其他鄉(鎮)、村林業發展提供了先進的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