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林業信息>詳細內容

林業信息

綠色校園建設重在寓教於景——訪北京林業大學孟兆禎院士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作者:鐵錚 發布時間:2009年05月06日 閱讀: 字體:【】 【

    聽說全國綠化委員會、教育部、國家林業局聯合開展“弘揚生態文明,共建綠色校園”活動的消息後,耄耋之年的園林設計大師孟兆禎院士對此十分讚成。他說,這一活動的開展,不但能直接推動全國的綠化事業,還有助於培養具有較強生態意識的接班人和建設者。

    孟院士說,在我們國家日漸崛起的今天,倡導開展“共建綠色校園”活動,既符合國情,也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對於如何將這一活動富有成效地深入開展下去,他談了三個方麵的問題。

    注重生態保護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

    孟院士特別注意到溫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講了中華民族的複興。複興什麼呢?當然包括複興中華民族的文化。堯舜認為:“天地之大德在於生”。天地就是指自然。自然對人類的貢獻,在於提供給了我們生存繁衍的環境。管子有句話非常重要:“人與天調,而後天下之美生”。這就是說,要創造藝術美,首先要與自然協調。

    孟院士說,藝術的“藝”字,古寫就是一個人跪在地下捧著一棵樹苗欲種植。在古代,藝和術是不分的。什麼是“藝”呢?人捧著樹苗,就是人不滿足於天然的恩賜,要自己種樹來改造環境。本來樹是自然生長的,但滿足不了人的要求。所以,人要種樹。這就是人造自然之始。

    孟院士說,地球雖然大,但人口眾多。對於這麼龐大的人類群體,怎麼樣解決居住和生存是一個很突出的問題。生態環境是國民經濟發展和人們安居樂業的基礎。現在,我們如何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重視生態建設的傳統,是當前麵臨的重要問題。

    城市綠地建設也要打假

    城市的土地如此緊張,為什麼還要用接近三分之一的土地來做綠地?孟院士強調,這是因為社會的生產、人類的生活需要與適宜的生態環境相協調。遺憾的是,人們往往偏重於抓生產、抓經濟,而輕視了生產和經濟的基礎——生態環境。

    中國有句老話,叫做“餘蔭子孫”。孟院士說,我們這一代要為後代的發展而努力,時髦的詞是“可持續發展”。綠地的功能是綜合的,綠化建設要講求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孟院士特別關注城市人口密集的問題。他說,世界上不少的旅遊景點名字都和仙境有關。如“香格裏拉”、“伊甸園”等。什麼叫做仙境?就是每平方公裏4個人。現在城市每平方公裏數千人到上萬人。所以必須保證城市的綠地係統能夠得以實現。

    孟院士認為,應該給綠地下個定義:必須是自然的土地,要讓植物把根紮下去。有毛細管作用的,能夠通地氣的土地才是綠地。城市用地緊張,很自然地引發了一些危害科學發展的行為。在綠地建設領域,也必須打假。原因很簡單,倘若不實事求是,不但起不到好作用,而且還會貽害無窮。

    對於肆意侵占綠地的現象,孟院士深惡痛絕。他說,在城市建設中,本來被規劃為綠地的地方,因為經濟利益或其他因素就另做他用了。這種現象並不鮮見。在統計一個城市的綠地時,應該把負增長考慮進去,才能得出一個科學的數據。

    綠色校園建設是綜合概念

    在孟院士看來,綠色校園建設是一個綜合的概念。他說,環境本身就是綜合的,中國的文化也是綜合的,我們的綠色校園也好,生態文明也好,也是綜合的,不能隻強調其中的某一個方麵。

    學校是培養人的地方,歸根結底,人的知識是多學科交融的。環境對我們來講,不單純是物質的環境,它不但能遮陰、增加濕度、提供氧氣、消減噪音,還能給人以美感、修身養性。所以,綠色校園對於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學習進步有著多重價值。

    孟院士說,在綠色校園建設中,應該盡量保護自然的環境。盡量不要破壞原有的生態環境。尤其是一些富有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景觀,要注意加以保護。

    孟院士說,有句話叫“寓教於景”,這個“教”不僅僅是課堂上的教學,還應該置於綠色校園的風光美景之中。因此,綠色校園的建設,不能僅僅看成物質建設,也要看成精神建設,要努力實現在蘊含豐富文化內涵的綠色校園中,“傳道、授業、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