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林業信息>詳細內容

林業信息

未來中國林業地位將更加凸顯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作者:任榮榮 發布時間:2009年04月17日 閱讀: 字體:【】 【

    去年,中國受金融危機影響,返鄉農民工劇增,然而他們賴以生存的耕地卻不斷減少。土地需求同供給之間的矛盾不斷深化,引發了多種社會問題。中國43億林業用地蘊含著巨大的能量,但是由於舊體製的長期存在,中國林業沒有發揮出它應該發揮的作用。2008年,中國對不適應現實發展的林業采取了改革措施,將全麵激活中國林業蘊含的能量。未來,林業在中國的經濟、政治地位將更加凸顯。

    億萬農民工大軍何去何從

    農民工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工業化和城市化的主體,是中國在全球市場上競爭力優勢的最主要因素。

    天有不測風雲。2008年,中國經濟受金融危機衝擊,許多沿海外向型經濟企業被迫關、停、裁員。農民工、城鎮就業困難人員和高校畢業生彙聚成待業潮流,三者相比,農民工的弱勢地位明顯。中國億萬農民工大軍何去何從將關乎中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

    然而,農民工賴以生存的根本——耕地卻不斷減少。2009年,國土資源部新一輪全國土地利用變更調查結果顯示:截至2008年12月31日,中國耕地麵積為18.2574億畝。1996年,中國耕地麵積為19.51億畝。12年間,中國耕地淨減1.2526億畝。

    在溫家寶總理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中,有這樣幾句話: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和農村民生工程建設;大規模開展土地整治,實行田、水、路、林綜合治理;實施油茶良種補貼;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不動搖;推進集體林權製度改革。我們可以看出,國家對林業的高度重視使人們感到中國林業在未來將凸顯重要的經濟和政治地位。

    林業擁有巨大能量

    溫家寶總理為什麼強調要守住18億畝耕地的紅線不動搖?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陳錫文這樣解釋:“18億畝耕地已經不能滿足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求。最近幾年,隨著畜產品的快速發展,我國對優質飼料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大豆就是一種優質的飼料,我國每年都要從國外進口超過3000萬噸。按照現在的生產能力,中國要產出3000萬噸大豆,需要3億畝耕地。”

    如果中國林業能夠建成現代開放式林業,應該可以破解上述難題。

    大豆之所以受人們重視,是因為它的蛋白質含量極高。按每畝大豆產量100千克計算,那麼每畝土地可產出35.5千克蛋白質。然而,在木本樹種中,像大豆一樣畝均高產蛋白質的樹種比較多,如紫穗槐、大葉槐、桑樹葉等。僅以桑葉為例,1畝桑田可產出1噸幹桑葉,每100千克幹桑葉中含有16%-28%的粗蛋白,按20%計算,1畝桑田可產出200千克蛋白,相當於5.63畝大豆產出量。照此計算,5300萬畝飼料桑田就可以代替3億畝大豆。而且,桑樹種植成本低於大豆,一次性投入,就可以年年收獲,可謂是一本萬利。林業的政治、經濟意義也由此可見。所以,農業要改革開放,林業更要改革開放,不能互相封閉,彼此孤立。

    林改將凸顯中國林業的地位

    中國林地麵積比耕地多幾倍,卻沒有發揮出它應該發揮的作用。過去,由於沒有在生產關係和生產力解放上進行深入改革,中國林業無法形成現代的開放式產業,集體林業用地占到總林地麵積的三分之二。集體所有製林業是一種虛擬所有製。集體林地、集體林實際上就是由鄉、村幹部所有的“幹部林”。村民既無經營權,又無收益權。

    2008年6月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全麵推進集體林權製度改革的意見》,對不適應現實發展的中國林業采取了改革措施。它的曆史和現實的意義可歸納為4點:將農村家庭承包經營製度從耕地向林地拓展和延伸,從整體上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破解三農問題,促進農民脫貧致富,整體上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增加森林麵積,提升森林質量,增強森林生態功能和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進而全麵起到減災、防災作用,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林業要作為國民經濟和生態建設的保障性大基礎,充分發揮林業生態、經濟、社會和文化的多功能效益,滿足社會對林業的多樣化要求。

    截至2009年2月底,全國已有25個省(市、區)發文,13個省開展林改工作。和農業一樣自下而上的中國林改,始發於福建省永安市洪田村。1998年5月,福建省永安縣洪田村率先“分山到戶”,林業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發生了質的變化。1998年,洪田村林農人均收入為2800元。2006年,人均收入增加到5500元。

    林改是一件中央十分關注的大事,由於曆史的原因,碰到的困難和難題比較多,比如林界不清、利益重新分配存在阻力等問題。但是,隻要我們認真執行中央的林改決定,不懈怠、不鬆動、不折騰,耐心、細致地做好每一項工作,中國林改就可以取得全麵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