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信息
維護產業生態安全 桉樹不應遭到排斥
桉樹的是非功過,如今有了權威結論。廣東省林業局高級統計師陳水合日前向記者提供線索:專家曆時兩年的實地調查、資料收集和取樣檢測,證明種植桉樹是安全的,桉樹是“抽水機”、“抽肥機”和桉樹有毒的說法都不能成立。
我國早在100多年前即引種桉樹。如今,桉樹已在我國南方18個省區推廣種植,人工林麵積突破300萬公頃,居世界第三位。但是,速生桉在我國的大麵積推廣種植,卻始終伴隨著社會上的巨大爭議。“桉樹是抽水機抽肥機”、“桉樹有毒”、“林下不見草,林上不見鳥”等言論一度沸沸揚揚。
2006年,廣東省政協九屆五次會議曾有一份提案:《對我省發展速生豐產林的幾點意見》,內容直指廣東省種植麵積多達67.7萬公頃的桉樹林,認為其很有可能成為“生態殺手”。
桉樹究竟是不是生態殺手?有人支持,有人反對,有人觀望。
2006年3月,華南理工大學課題組受中國工程院委托,開始承擔《南方各省在建設大型紙漿廠及大麵積種植桉樹中保護生態與環境重大問題的戰略研究》項目。項目組會聚了沈國舫、陳克複、張齊生3位中國工程院院士,還有國家桉樹研究中心研究員楊民勝、陳水合等眾多專家。
在兩年多的時間裏,項目組實地調查、取樣檢測,並參考了澳大利亞、美國、巴西、印度、巴基斯坦等國的研究成果。2008年12月10日,眾多專家及課題組成員齊聚廣州,為研究結題。研究得出的結論:種植桉樹,安全。
專家的研究顯示:
根據桉樹林地實地調查,絕大多數桉樹林地植被豐富,桉樹林地雜草叢生;少數桉樹林中地植被稀少,個別也有部分桉樹林中沒有其他植被,主要原因是沒有實施科學管理和科學砍伐等人為因素所造成的。
事實證明,林下不僅能見草,而且在科學管理下植被還很豐富。
從桉樹林土壤分析來看,種植桉樹的土壤和不種植桉樹的土壤相比較,土壤中的養分變化不大。桉樹是速生樹種,對水肥需要量大,個別林地的地下水位下降和土壤肥力減退,是因為不施肥、栽植密度過大等人為因素造成的,從土地拿走的多、投入的少。
由此證實,桉樹改變土壤成分,是“抽肥機”之說不能成立。
桉樹屬於揮發性物質排放量比較大的樹種,但大多數排放物質對人體健康和生態環境是有益的。雷州半島栽植桉樹超過50年,廣東省統計局的數據顯示,那裏65歲以上的老人比重比全省平均值要高,而死亡率卻遠遠低於全省平均水平。海南省、雷州半島的群眾和當地駐軍的醫療機構,更是常用桉樹葉或加上其他一些草藥煮水,用來預防流感。
所以,桉樹有毒之說也不能成立。
陳水合說,古今中外,桉樹種植已經受住了地域和時間的考驗。
在澳洲有一種說法:沒有桉樹,就沒有澳大利亞。澳大利亞東部沿海,有讓人驚歎的廣袤森林,其中90%是桉樹。這片低碳、高鐵的紅土,再加上十分幹旱的氣候,桉樹卻能在這裏生長良好。當地人經常能看到,可愛的考拉捧著桉樹葉大快朵頤。
課題組成員調查發現,凡是在統一規劃下,在適合種桉樹的地方,桉樹不僅可以種植,還可以發展。專家同時建議,嚴禁掠奪性的、以犧牲天然林為代價的非科學發展種植桉樹。
陳水合是課題組主要撰稿人之一。他說,在桉樹人工林經營過程中,出現一些生態問題的主要原因不在桉樹本身,而在於經營方式不夠科學。調查表明,一些林業公司和國有林場都能對桉樹進行科學經營,不但促進了桉樹的生長和林農增收,而且林下植物十分豐富,生態狀況得到改善。如果是人類操作不當使生態遭到破壞,就不可歸罪於樹。
桉樹該如何科學種植和經營?專家們根據研究結論提出建議:遵循適地適樹原則,嚴格規劃、科學引導、適度發展,禁止采伐天然次生闊葉林更新種桉樹;選擇優良品種;保證桉樹種植後1年~3年內所需撫育施肥所需的資金;確定合理的種植密度,加強管理;造林後必須適時除草、撫育,及時鬆土、培土和施肥,認真做好病蟲害防治;實行樹種輪作或塊狀混交,種植10年~15年桉樹後,改種馬占相思、黎蒴等有根留菌的樹種,使林地地力得以恢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