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信息
國有林區“三林”問題事關國計民生——訪全國政協委員雷加富
3月5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爭取用三年時間,解決750萬戶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和240萬戶林區、墾區、煤礦等棚戶區居民的住房問題。”
這話音如同一陣春風,為我國眾多處境艱難的國有林區送去了融融暖意。
“解決國有林區‘三林’問題事關國計民生,”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國家林業局原副局長雷加富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說:“長期以來,我國國有林區職工以國家大局為重、以人民需要為重,始終堅守在林業工作一線,默默承受著生活的困苦,作出了巨大的犧牲。國家沒有忘記、也不應該忘記林區人民的貢獻,決不能讓他們流血流汗又流淚。”
今年,他遞交了關於解決我國國有林區“三林”問題的提案,建議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關鍵時期,加大對國有林區的投入,努力促進林區經濟轉型,提高林業職工收入,切實把中央提出的“保民生”的要求落到實處。
林區條件真落後
在現代社會,還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們身處偏遠的國有林區,住著幾十年前的危舊房,孩子受不到良好的教育,有些地區甚至還不通水和電,他們就是非城非鄉、非工非農的國有林區職工。
雷加富對林區有著深厚的感情,他說,我國國有林區開發建設以來,由於國家的大部分投資直接用於生產木材,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很少、欠賬很多。國有林區的教科文衛事業發展緩慢,公共服務難以惠及林區職工,特別是在國家對城市、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斷加大的情況下,國有林區由於非城非鄉、非工非農的特點,享受不到國家政策支持,與其他地區的差距越拉越大,已經成為我國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薄弱環節。
他建議,將國有林區道路、供排水等基礎設施建設,納入新農村建設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等國家和地方的統一規劃,確保林區的建設份額。當前,特別要加大對國有林區棚戶區改造的支持力度,地方政府及森工企業要給予適當補助,切實解決好職工尤其是低收入職工的安居問題,改善他們的生活和工作條件。
職工生活真艱苦
過去,農民為了生活到林場打工;現在,林場職工為了溫飽替周邊農民打工。
據統計,2007年,東北、內蒙古國有森工企業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8200元,為全國城鎮職工平均水平的29%。許多一線林場職工收入還不及城市低保或當地農民的收入。抽樣調查結果顯示,85.57%的國有林區職工家庭沒有儲蓄,41.98%的家庭由於貧困曾經放棄醫療,近10%的家庭由於經濟原因迫使子女輟學。在一個僅有百餘戶的林場裏,就有39名三四十歲的男性青壯年找不到配偶。
林區職工形容自己的生活“處處為難”:增收難、就業難、住房難、看病難、子女上學難、吃水難、行路難、用電難、找對象難、養老難。
雷加富說,當前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解決國有林區“三林”問題更顯得迫在眉睫。建議將收入不及城市低保線的林區職工納入當地城鎮低保對象,享受相關低保政策;對於林場撤並產生的生態移民,給予相應補助,當地政府要為他們的搬遷、生活和就業創造必要的條件。
林區經濟真脆弱
當前仍在全球蔓延的金融危機,對於我國國有林區的發展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以木材為原料的行業、加工業受到嚴重衝擊,不少企業減產、停產甚至倒閉,木材價格大幅度下降,庫存積壓嚴重,“三林”問題在這樣特殊的形勢下更顯突出。
雷加富說,一方麵,國有林區產業發展仍處於較低層次,工業化水平低,產出功能弱,初級產品多,競爭力差,產業結構單一,沒有形成支柱性的後續產業,“大木頭經濟”的傳統生產格局仍未打破,支撐林區經濟的主要還是木材收入,抵禦市場風險能力很低。另一方麵,林區可采資源正瀕臨枯竭,東北、內蒙古國有林區用材林可采資源僅剩1.9億立方米,每年木材產量中,70%左右是中幼齡林,按森林可持續經營要求,東北、內蒙古重點國有林區實際采伐消耗量已遠遠超出了資源實際承受能力。此外,由於政企不分,森工企業承擔的政府和社會職能已成為沉重負擔。社會負擔幾乎吃掉了企業的全部利潤,削弱了企業競爭力和擴大再生產的能力。
雷加富建議,讓森工企業卸掉辦社會的包袱,由政府承擔的政府和事業性支出,分別納入中央和地方財政年度預算,為政企分開改革創造必要的條件。同時,建立森工衰退產業援助專項資金,在銀行貸款和財政貼息等方麵給予政策優惠,加快林區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支持發展非林非木接續替代產業和非公有製經濟,培育更多新的經濟增長點,吸納安置更多的富餘職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