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林業信息>詳細內容

林業信息

持續幹旱導致林業生物災害趨於加重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作者:陳永生 孫玉劍 發布時間:2009年02月25日 閱讀: 字體:【】 【

    進入2月份以來,雖然我國北方冬麥區連續出現降水過程,大部分地區旱情有所緩解,但受之前大範圍持續幹旱影響,我國今年的林業生物災害將趨於加重。

    2月16日,國家林業局發出《關於切實抓好春季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緊急通知》。2月17日,國家林業局森防總站即發布《嚴重幹旱引發林業生物災害趨勢預測》,公布預測的災情信息。森防總站同時要求各地,密切注意氣候變化情況,掌握旱情發展動態,及時發布有害生物預警信息,開展相關服務。針對幹旱可能引發的次生林業生物災害,各地要提早做好應急防控準備,防患於未然,以最大程度減輕災害損失。

    2008年10月下旬以來,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湖北、陝西、寧夏、甘肅以及遼寧、廣東、西藏、雲南、四川、江西、湖南、青海等省(區、市)冬季降水異常偏少,平均氣溫較常年偏高,導致大範圍氣象幹旱。這次旱災範圍之廣、持續時間之長、受旱麵積之大,均為曆史罕見。森防專家解釋,持續旱情導致林業生物災害趨於加重,影響主要來自兩個方麵:幹旱嚴重影響林木正常生長,導致樹木抗病蟲能力下降;冬季氣溫偏高,使越冬代林木害蟲很少受凍致死,春季容易爆發成災。

    ■危害麵積增加

    野外調查和專家會商分析認為,嚴重幹旱已波及我國15個省(區、市),林業受害麵積達1.18億畝。有害生物危害呈現加重之勢,以楊樹為主的平原林木受害程度明顯加重,低山、丘陵地區的鬆林受害程度有所增加。食葉害蟲危害期將提前半個月以上,種群上升明顯,楊樹潰瘍病將在局部地區流行,楊樹天牛、鬆樹鑽蛀性害蟲和鼠兔危害加重。整個旱災區2009年生物災害預計較上年增加2000萬畝,總發生麵積將達9000萬畝左右,局部成災嚴重。

    ■重點危害確定

    美國白蛾可能再次反彈暴發成災,在山東、河北、河南、遼寧等地發生700萬畝。春尺蠖危害期提前3天~5天,在黃淮、華北南部等地發生450萬畝,同比增加15%。草履蚧在黃淮等地發生50萬畝。桑天牛危害加重,在黃淮等地發生200萬畝,同比增加10%。光肩星天牛在西北地區東部、華北南部等地發生300萬畝,同比增加5%。馬尾鬆毛蟲、油鬆毛蟲、赤鬆毛蟲在黃淮、華北西部、遼寧西部等地發生300萬畝。鬆葉蜂局部突發,在秦嶺、山西、河南西部等地發生250萬畝。紅脂大小蠹危害加重,在太行山區發生150萬畝。鬆褐天牛種群上升,有利於鬆材線蟲病進一步擴散蔓延,在安徽、山東、河南、湖北等地發生75萬畝,同比增加25%。楊樹潰瘍病發病麵積加大,在東北、黃淮、華北等地發生450萬畝,同比增加15%。櫟黃枯葉蛾、刺槐尺蠖等闊葉樹害蟲局部成災,在黃淮、華北西部等地發生200萬畝。沙棘木蠹蛾對沙棘危害加劇,在遼寧西部、華北北部等地發生300萬畝,同比增加20%。鼠兔對林木危害上升,在華北西部、西北地區東部等地發生600萬畝,同比增加30%。

    ■災害表現滯後

    去冬以來,我國北方降水量普遍較常年同期偏少5成~8成,降水量之少為30年一遇,特旱區達50年一遇。據中央氣象台預測,3月份,華北、黃淮等地降水仍將偏少,旱情將進一步發展。

    持續幹旱,會導致林木生長不良、樹勢衰減、抗病蟲能力下降,引發次期性的天牛、小蠹、吉丁蟲侵入危害,誘發寄主主導型病害侵染林木。幹旱造成的災害表現還會有滯後現象,一般在災後1年~2年內林木受害加重。幹旱還會使地表植被減少,鼠兔也會因食物短缺加大對林木的啃食。

    幹旱的冬季往往冷空氣活動不足,氣溫升高,會導致害蟲越冬死亡率降低、越冬基數變大、發育進度加快、危害期提前。經調查分析,春尺蠖、楊小舟蛾、鬆毛蟲越冬存活率平均提高5%~10%,春季發生期將提前3天~7天,延長了危害時間。

    ◇相關新聞


    我國啟動相關影響及對策研究

    氣候變化對林業生物災害發生到底有沒有影響,如果有影響該采取什麼措施來應對?來自國家林業局森防總站的消息稱,我國已啟動相關研究,目前項目進展順利。

    據悉,為有效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形勢,森防總站早在2007年11月即向國家林業局副局長李育材報送《關於進一步加強氣候變化對林業生物災害的影響及適應對策研究的請示》。這一建議得到了國家林業局領導的重視,批示同意並批轉科技司立項。

    2008年10月,“氣候變化對林業生物災害影響及適應對策研究”項目啟動。項目執行期為2008年~2011年,總投資261萬元。

    針對氣候變化對我國林業有害生物發生及危害的影響,這一項目將研究提出應對政策、策略和措施,研發預警評估技術,製定預警等級指標,研建氣候變化與有害生物發生趨勢的數學模型,分析評估有害生物所造成的直接、間接損失,為防治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