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林業信息>詳細內容

林業信息

我國完成北方退耕還林工程效益階段性監測

來源:國家林業局政府網 作者:佚名 發布時間:2008年12月24日 閱讀: 字體:【】 【

    從“中國北方退耕還林工程建設與效益評價學術研討會”上獲悉,我國10個工程縣退耕還林工程效益監測已經完成。

    國家退耕還林工程實施已有9年,開始進入成果鞏固階段。工程效益是項目決策與管理者十分關注的問題。科學評價退耕還林工程建設的效果,對北方地區生態建設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為了科學、全麵、係統地總結退耕還林工程的效益,國家林業局決策啟動了退耕還林工程效益監測與評價課題。

    該課題依據全國退耕還林工程區的布局、氣候生態類型區特征和研究區典型代表性,選擇了西部風沙區、黃土高原區、土石山地區、北部草原區等四個生態類型區的10個工程縣作為效益監測與評價的基地,全麵展開了全國退耕還林工程建設與效益評價工作。

    國家林業局退耕還林辦公室和北京林業大學承擔的這項課題,依據全國退耕還林工程區的布局、氣候生態類型區特征和研究區典型代表性,選擇了西部風沙區、黃土高原區、土石山地區、北部草原區等四個生態類型區的10個工程縣作為效益監測與評價的基地。在重點監測縣及所在省區有關部門的積極配合下,全麵展開了全國退耕還林工程建設與效益評價工作。

    據介紹,目前課題組已經完成了青海大通縣、寧夏鹽池縣、新疆奇台縣、遼寧彰武縣、陝西吳旗和安塞縣、甘肅安定區、山西中陽縣、內蒙卓資縣、河北涉縣等10個工程縣的退耕還林效益監測工作,取得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等一係列監測數據。

    課題組對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進行了全麵的監測。在生態效益監測中,分風沙區,黃土高原區、土石山區、北部草原區,進行。監測項目包括:區域內的風沙日數和沙塵暴的動態變化;退耕還林地的土壤厚度、土壤有機質含量、機械組成等理化性質的變化;不同植被恢複模式條件下的防風固沙作用,輸沙量的變化、小氣候效應、林草生物量及地表結皮變化;區域沙化麵積及沙丘類型的動態變化。

    課題組利用1999年和2007年兩期TM遙感影像數據,對整個縣域的土地利用及覆蓋的動態變化進行了研究。重點監測不同類型退耕還林地土層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機質含量、機械組成等理化性質的變化。對不同植被恢複模式條件下的林草覆蓋率和物種多樣性、土壤滲透性變化及其水土保持效果、林草生物量及碳儲量的變化進行監測。還對封禁措施對植被恢複效果的變化進行了監測,並以縣域為單元進行生態效益核算。

    退耕還林工程的經濟效益監測內容,主要是工程實施前後退耕農戶年度家庭經濟收入變化。而社會效益監測則包括工程實施前後退耕農戶年度家庭生活消費支出的變化、文化消費支出的變化、就醫和適齡兒童入學情況的變化等。還包括工程區域性產業結構、經濟結構及土地利用結構的變化以及貧困人口數量的變化。(北京林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