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信息
強化油茶科技創新 保障國家糧油安全
中國綠色時報9月8日報道 隨著全球環境變化和人口激增,糧油安全問題日益突出。我國人多地少,糧油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據統計,2007年我國食用植物油自給率隻有40%。大力發展油茶產業,是有效緩解食用油供需矛盾、保障國家糧油安全的戰略舉措。目前,我國雖有油茶林麵積5000萬畝,但畝均產油量僅3~5公斤。進一步提高油茶生產技術水平,大力推廣優良新品種、新技術,新造高產油茶林和撫育、更新改造低產林,油茶產量將大幅度提高。據有關部門測算,如果油茶產量提高到畝均50公斤,年產茶油總量將達到300萬噸,占我國食用植物油總產量的25%左右,從而成為我國重要的食用植物油品種。以目前油菜畝均產油40公斤計算,300萬噸茶油就相當於置換出7500萬畝耕地。無疑,油茶的發展將對保障我國糧油安全產生十分重要的作用。
油茶與烏桕、油桐、核桃並稱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它也是我國特有的優良鄉土樹種。油茶雖然在我國有2000多年的栽培曆史,但長期以來並沒有成為我國重要的食用油品種,其主要原因是多數油茶林為老殘、低產、低效林,畝產茶油不足5公斤,全國茶油年產量也僅為20多萬噸。中國林科院從建院開始,老中青三代油茶科技工作者就致力於科技攻關,力求改變油茶發展現狀。他們針對油茶良種缺乏、無法攻克種苗擴繁技術、經營粗放等問題,聯合全國同行,持續不斷地努力攻關,終於在油茶良種選育、良種快繁、高效栽培以及精深加工等方麵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
中國林科院在油茶產業科技開發方麵已經取得了四個方麵的重大突破:一是建立了完善的種質資源庫,篩選出了抗性強、結果量大和出籽率高的油茶特異種質,選育出了目前已在我國大力推廣的油茶第二代係列高產良種,實現油茶產量、性狀的飛躍;二是發明了以芽苗砧嫁接技術為核心的快繁技術,實現了油茶優良品種無性擴繁規模化,解決了油茶種苗規模化生產的技術瓶頸,促進了油茶培育方式從實生林向無性係林的飛躍;三是建立了以栽培區劃為基礎、以品種配比為核心的高效栽培技術體係,使油茶由粗放經營轉向園藝化栽培,實現了油茶林產量和效益的同步提升;四是精品茶油研究與開發、有機茶油研製和副產品利用等方麵取得重大突破,進一步提升了油茶產業的經濟效益。
中國林科院在油茶產業方麵的技術突破,有力地推動了油茶產業的快速發展,特別是使油茶從一個食用油中不起眼的小類別發展成為我國重要的食用植物油資源,從幕後走到了台前,不僅走進了人們的視野,而且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推廣良種 占全國應用麵積80%
萬物種為先。油茶產業也不例外,良種是油茶產業發展的前提和基礎。特別是良種的豐產、高抗性等優良特性,與實生林分相比,產量可提高10倍,由此產生非常可觀的經濟效益。
中國林科院的科技工作者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就集中力量進行了全國範圍內的油茶種質資源清查與收集工作,當時查清了普通油茶、小果油茶、攸縣油茶、浙江紅花油茶等可供食用的20多個主要油茶物種,整理出普通油茶地方品種、類型、家係160多個,在此基礎上篩選出了衡東大桃等第一代優良品種,並實行就地推廣。
“六五”、“七五”期間,中國林科院牽頭組織全國油茶科研協作組,聯合開展油茶育種攻關計劃。油茶科技人員從上萬份育種材料裏篩選出68個高產、質優、抗病的油茶新品種,油茶產量平均提高了10倍,其中,單品種測試畝產油70公斤以上4個,50公斤以上18個,30公斤以上46個;通過省級良種審定的有56個,通過國家審定的21個,占全國良種的42%。所選良種在全國9個省33個縣(市)推廣,麵積達到120萬畝,占全國良種應用麵積的80%,其中已經進入盛果期的有36.8萬畝。江西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就大量應用中國林科院亞林所、江西林科院和贛州林科所選育的良種,營造了占全國油茶新品種總麵積2/3以上的油茶高產林分,在高產油茶新品種造林等方麵國內領先,建成以江西渝水、貴溪、豐城、樟樹為代表的油茶高產新品種科技示範基地,在國內油茶新品種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示範帶動作用。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林科院又連續開展了油茶雜交育種工作,建立了成熟的雜交育種試驗林,再次篩選出了一批具有高出油率、高抗性的雜交組合和良種。
有了良種,還必須進行良種的規模化擴繁,這是大規模營造高產油茶林的前提和基礎。要培育品質穩定、性狀一致、變異小、開花結實早的油茶種苗,必須通過無性化才能做到,也隻有通過無性化才能建設集約化、標準化的生產基地。
中國林科院亞林所為了解決油茶無性繁殖困難、繁殖效率低下等嚴重影響良種選育和良種應用的問題,適時研發了以油茶芽苗砧嫁接技術為核心的油茶良種規模化生產技術體係和高產良種穗條生產技術,推動了油茶培育方式的變革,解決了油茶長期以來無法實現無性係良種化的難題,使油茶品種規模化擴繁和優質苗木快速培育成為可能,為油茶產業又好又快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種苗技術基礎。采用該技術,每畝育苗量可從3000株提高到8萬株,提高20多倍,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以此技術為基礎,各地建成了國內油茶良種苗木生產基地,如江西分宜、宜春、贛州、南昌,浙江麗水,湖南衡陽,安徽黃山、舒城、太湖等,解決了困擾我國油茶良種苗木生產需求的瓶頸問題。據不完全統計,全國42個油茶良種重點苗圃每年可培育油茶種苗5000多萬株,其中95%以上的油茶育苗基地都應用了中國林科院研發的芽苗砧嫁接規模化育苗生產技術。
攻克低改技術 茶油產量提高5倍
我國現有5000萬畝油茶林,其中95%以上是實生低產低效林分。多年來,中國林科院組織相關科技人員,集中攻關油茶低產林改造,確定了“因地製宜、分類指導、多模式低改”的油茶低產林改造原則,提出了油茶低產林改造模式和技術。其中,低產油茶林整體轉換成有機栽培技術效果最為明顯,浙江省建德市建成了首個通過國家認證的有機油茶栽培基地。油茶主產區試驗示範結果表明,低產林實施改造後,畝產茶油可達20~30公斤,產量提高5倍以上。如今,該項技術已在全國21個縣(市)得到推廣,推廣麵積達178萬畝,累計產生直接經濟效益16億多元。僅油茶有機栽培技術就已推廣近10萬畝,年實現經濟效益2億多元。
油茶具有自花授粉結實率低的特點,不同無性係間坐果率相差很大,品種配比在油茶豐產性方麵起至關重要的作用。經過多年研究試驗,中國林科院科技人員建立了以良種配比為核心的高產新品種高效栽培技術體係,為油茶產業穩健發展提供了又一個關鍵技術支撐。以此項技術為核心和相關配套技術為依托,在地方建成了一批高水平的高產、早實良種豐產栽培示範園,示範園產油量達到50公斤以上。在此基礎上,他們又聯合主產區科研、教學和生產單位,在多年對栽培區氣候區劃、立地研究和大量栽培試驗進行總結的基礎上,主持編製了我國第一部《油茶豐產林》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該標準在全國油茶產區得到廣泛應用,並對我國油茶產量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開創了我國油茶標準化培育先河。
防治病蟲害 保障油茶建設成果
在我國南方油茶主產區,每年因病蟲害造成的損失高達10%~35%,是除品種外影響油茶產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國林科院專家深入油茶產區開展調查研究,總結提出為害油茶的害蟲共有10目72科235屬的300餘種,病害50餘種。針對油茶主要病蟲害,在育種過程中強化抗病育種的同時,積極開展防控研究,取得明顯效果。中國林科院亞林所對油茶炭疽病發病規律、抗病機製和防治技術進行了深入研究,明確了油茶炭疽病症狀及株間傳播途徑、主要侵染源和病源的載體,並鑒定出攸縣油茶為油茶果實炭疽病的高抗物種。在油茶炭疽病間接鑒定技術方麵,研究出了以枝葉為標準、檢驗普通油茶果實炭疽病的準確度一覽表,在實際生產中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經過對數十種藥劑的室內外篩選,提出防治油茶炭疽病最佳農藥配方。依據病株和種子帶菌的實際情況,製定了綜合防治措施,有效地控製了油茶炭疽病的發生。針對危害嚴重、造成損失較大的油茶炭疽病、煤病、軟腐病、油茶毒蛾、油茶尺蠖、油茶刺綿蚧、茶蠶、茶梢蛾等近20餘種病蟲害,提出了實行以營林措施為主綜合治理的原則,研究並提出了這些主要害蟲的發生規律、危害程度相應的防控技術。
合理加工利用 提升油茶產業效益
近幾年,油茶加工水平提高很快,食用植物油先進生產工藝和設備在茶油加工中得到快速應用,油茶產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和精深加工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湧現出了一大批龍頭企業,產品市場得到進一步開拓。但是,目前我國尚無適合油茶特性的專用加工技術和裝備,油茶果實綜合利用加工技術匱乏,特別是高檔茶油產品研發和果殼、茶粕等深加工技術不足,製約了油茶深加工產業的快速發展。近年來,中國林科院加強了油茶加工利用技術研發,與浙江、江西、安徽等省12家企業合作,研製出茶籽自動剝殼技術、精品茶油加工技術、有機茶油加工技術、茶油貯存關鍵技術,開發出化妝品用油,研製成功高純度茶皂素提取技術(92%以上),利用茶皂素和茶粕成功開發了高爾夫球場專用肥料和海塘清潔劑等產品;研製出精品茶油產品15個,高檔化妝、洗滌用品6個;研究了不同物種、不同產地及不同加工方式茶油、茶粕貯藏品質變化規律,為提升茶油及其副產品加工水平提供了理論支持。
服務大局 強化決策技術服務
本著服務大局、為國家和地方政府大力發展油茶產業提供科技支撐的宗旨,從2007年開始,中國林科院組織有關專家赴全國油茶主產區開展油茶產業調研,研討油茶產業發展前景,分析科技、社會、經濟等方麵的問題,撰寫了我國油茶良種、油茶科研進展、我國油茶產業現狀和對策等方麵的係列報告。為實現油茶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今年中國林科院又製定了油茶科研工作中長期工作計劃,明確油茶科研工作的近期目標和長期目標,參與起草了我國油茶產業發展規劃等重要文件。目前,正在組織專家分析油茶產業對國民經濟的作用,調研油茶產業化發展管理模式以及運行機製等。
中國林科院還積極參與國家級油茶試驗示範基地建設工作,先後參與了江西渝水、上饒等國家林業局油茶示範基地的科技支撐工作,製定了營造新的高產新品種示範林、大麵積低產林改造的工作計劃。從去年開始,中國林科院亞林所和亞林中心對分布在全國的30多個油茶實驗基地進行整理,並根據試驗工作內容、工作特色和地區代表性,重新篩選確定一批合作前景好、代表性強、基礎紮實的實驗基地作為長期基地予以支持,努力使之成為油茶新品種新技術重點試驗示範基地。
中國林科院係統整理了幾十年的油茶科技成果,包括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等,編輯出版了針對中高層管理者的科普小冊子和針對基層的技術叢書,並送發各級政府和林農。與江西、安徽、貴州、廣西等多個省(區)開展分層次油茶科技服務工作,通過專題講座,為各級政府管理者分析油茶產業現狀、前景和製約因素,通過網絡、電視和技術交流,提高林農特別是林改後的油茶經營大戶的科技素質和技術水平,上下結合,多層推進,使得油茶科技走進千家萬戶,從根本上提高了油茶產業的科技水平。
依靠科技進步 打造油茶產業美好未來
中國林科院之所以在油茶科技方麵邁出大步,依靠的是其雄厚的科技實力。首先,中國林科院擁有全國結構合理、學科齊全的一流油茶科技創新團隊,有專業科研人員25人,在油茶育種、種苗擴繁、經營和精深加工等關鍵領域都建有創新小組;其次,建成了包括遺傳改良、生理生態、微體快繁、精深加工和病蟲害防治等專業門類齊全、設備優良的油茶實驗室,在江西、浙江、安徽、廣西、福建和湖南等地建設了10個油茶科技綜合試驗示範基地;第三,中國林科院亞林所擁有全國時間最早、規模最大的種質資源庫、采穗圃和良種擴繁基地,在浙江金華、富陽,福建福安,江西分宜等地建有良種保存基地,為因地製宜選擇良種、研究高效栽培技術以及優良產品推廣奠定了工作基礎。
中國林科院在油茶產業中長期發展上還將高歌猛進,圍繞國家油茶產業工作的總體部署,將於近期重點加強以下四個方麵的工作:一是進一步發揮首席科學家等高層人才的作用,加強調研和科技論證,積極主動參與國家林業局油茶產業發展規劃編製、油茶科技示範基地建設、科技支撐與科技下鄉等方麵的工作,為國家林業局油茶產業工作提供決策谘詢服務。二是加強油茶科技創新團隊建設,本著“鞏固核心、對外開放、廣泛合作”的指導思想,繼續建設好全國油茶科研協作網絡,大力引進和培養具有較強創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轉化能力的青年人才,拓展油茶研究合作領域和合作單位,共同打造國家級油茶科技創新體係,服務於國家油茶產業的中長期發展。三是圍繞油茶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加大科技創新力度,重點開展油茶精品良種篩選、油茶新品種選育、精細化園藝化高效栽培配套技術以及茶油先進加工工藝和設備研發。培育出高出油率、高出籽率以及品質特異或者適合高海拔地區發展的油茶新品種,提升茶油品質,提高油茶林的產量和綜合效益,開發出高附加值的油茶營養品、保健品、化妝品和特種用油。四是加快新品種、新技術的轉化與推廣。在建設好國家和院裏在各地設置的重點科技試驗示範點的基礎上,中國林科院還將長期組織科技人員,深入產區送科技下鄉、舉辦技術講座,開通電話服務熱線以及網上谘詢等,積極開展科技服務,為地方油茶科技發展提供產業信息、決策谘詢、新品種和新技術等綜合服務,共同推動油茶產業又好又快地發展。
中國林科院雖然在油茶產業的技術創新方麵已取得了矚目的成就,但並沒有止步,而是大步前行,繼續演繹精彩,為實現我國油茶產業的大發展、保障國家糧油安全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