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林業信息>詳細內容

林業信息

林改,河南農民都說“中”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作者:溫雅莉 楊曉周 發布時間:2008年08月05日 閱讀: 字體:【】 【

  7月24日上午,雨過天晴,39歲的張新興從屋裏搬出幾條板凳,坐在院子裏跟記者聊起他的生財之道。

  “我承包了520畝林地,2003年全部種上了楊樹,近20萬棵,再過3年差不多能砍伐了。”張新興盤算著,除去施肥、管護的成本,如果按一棵樹淨得100元算,20萬棵就是2000萬元。也就是說,3年後,他至少身家千萬元。

  張新興是河南省舞陽縣辛安鎮劉莊村一名普通村民,劉莊村是河南省集體林權製度改革中的一個普通村子。給普通村子、普通村民帶來不普通變化的,是這場自上而下的集體林權製度改革。

  河南搞林改,“中”不“中”

  比較“插根筷子都能長出樹”的南方省區,河南林業並沒有優越的發展條件。作為一個森林資源少、生態相對脆弱的省份,有沒有必要搞林改?省林業廳廳長王照平也困惑。

  沒有調查不好妄下結論。此時,王照平覺得深入調研、摸清家底是當務之急。由他領銜,省、市、縣三級迅速組織千餘精幹人員開展調研,走訪群眾、座談、了解基層林業工作者的想法,收集基層幹部和農民群眾對林改的意見和建議。

  調查的結果是,群眾對林改抱有極大的熱情,巴不得分山到戶。這讓王照平下決心在河南推進林改。他說,河南搞林改,“中”。

  從去年下決心推進林改,到今年6月底,短短1年多時間裏,河南省已確權發證的林子有4002萬畝,占集體林總麵積近60%。

  林改成載體,“草根”智慧贏得和諧新農村

  盡管先前已有福建、江西這樣的“他山之石”,而真正要“攻玉”,河南不可能全套照搬。但有一點是相同的:改革“充分尊重民意,一切由群眾自己作主”。在這一點上,河南不含糊。

  平原農區的尉氏縣大多數村以組為單位,按戶均分;輝縣市采取公開招標、大戶承包的方式,將集體林地發包給41個承包人,承包人可通過經營商品林獲利,同時負責管護林地上的生態防護林。還有的地方對成片林地或溝河路渠邊由多戶承包的,隻要群眾同意,就聯戶發證,在林權證後附各承包人承包的麵積、數量等。

  “這些都是在林改試點過程中群眾的創造,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河南省林業廳副廳長劉有富說。

  在河南,“草根”智慧破解林改的實際問題,使各方受益的例子比比皆是,“草根”智慧彰顯出的人文情懷使河南農村充滿了人情味。

  “過去,一到雨雪天,群眾為了刮自行車車輪和腳上的泥漿,總喜歡隨手就把身邊的幼樹折斷,後來,我自己承包林地造林後,除了正常的管護外,在路邊樹上每隔100米綁上一節係有紅繩子的小木棍,方便群眾刮車上的泥漿。”張新興說。

  他還告訴記者,由於脅地,自己的一些樹木給周圍農戶糧食生產造成了一些影響,他就主動與各脅地戶簽訂書麵協議,樹木采伐時與群眾按3∶7的比例進行利益分成。“人都是將心比心嘛,現在,我的林木成活率達到100%。”

  舞陽縣的一些村民告訴記者,今年麥收期間,一些承包大戶怕我們收割時誤傷樹木,還雇用收割機幫他們收割麥子。

  “我們這的造林大戶張振乾先後投資近百萬元,為附近村莊整修柏油路20多公裏,安置五保戶老人數十人,還資助臨村貧困大學生數十人。”說起這些,舞陽縣保和鄉馮河村68歲的老人張俊傑一臉欣悅。

  而在漯河市副市長庫鳳霞看來,林改的最大好處是實現了政府節支與農民增收的雙贏局麵。“農民將林地承包出去,不僅獲得了承包款,樹木成材後,農民群眾還可以分成,二次受益,而承包大戶投資修路、興建水利設施等公益性事業,又使群眾長期受益。”

  林地林木交易不再“口袋裏賣貓”

  “我今天過來是想了解交易市場的情況,想通過拍賣承包些地。”45歲的輝縣西平羅鄉村民王彥龍站在新鄉輝縣林業要素市場內四處張望。

  由於林子分了,林木如何買賣?林權如何流轉?是按照過去的做法仍然“口袋裏賣貓”?還是另辟新路將林木林地的流轉公開化、透明化,一時間,成為林改各方特別是林農尤為關心的問題。

  “去年9月,市林改辦投資8萬餘元,在輝縣成立了河南省第一家縣級林業要素市場,進一步規範林權經營性流轉,也為林農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新鄉市林業局局長趙秀誌說,這是他們在配套改革方麵的探索,目的就是要讓綠樹青山變成林農致富靠山,讓活樹變活錢,資源變資本,使更多的資金投入到林業生產中。

  記者走進這家林業要素市場,發現“麻雀雖小、五髒俱全”,三四十平方米的兩間房內設有信息谘詢、林業資產評估、林權交易、抵押貸款管理等12個中心,6名評估工程師、6名拍賣師、9名林業工程師、2名信息員分別為林農開展政策、技術、信息谘詢,林業工程規劃設計,林業資產評估,林地林木交易,林權證抵押登記貸款等業務服務。

  據工作人員和曉科介紹,自市場建立以來,每天都有不少人前來谘詢業務。截至目前,全市辦理林地林木拍賣132宗,成交價款1114萬元,發放林權抵押貸款20宗,累計760萬元。

  農民的喜和憂

  “我家有17畝地,現在有2100多棵楊樹,等5年就該砍了,到時正好用這筆錢給孩子上學,我們自己也可以養老。”捧著林權證,44歲的新鄉輝縣冀屯鄉憲錄村村民苗海雲說自己“像做夢似的”。

  她坦言,過去,村民都擔心“政策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今天一鋤頭下去,明天未必還是自己的地”;現在,林子領了證,終於可以睡個安心覺了,惟一的期望就是“別不讓砍”。

  像苗海雲一樣,很多村民也有這樣的想法:以前是擔心搞個三五年,政策就變了,現在是擔心林子種了後到時不讓砍,自己作不了主,就等於白種。

  推行林改,幹部認為“產權”重要,可群眾認為“處置權”更重要。省林業廳廳長王照平表示,這恰恰也是讓他深感林改任務艱巨的原因。他說,全省明晰產權、確權發證的主體改革任務隻需再花2年~3年就能完成,但明晰產權之後的林改步驟才是林改工作的難點和重點。


  綠色時報評論:讓農民意願充分體現

  河南省集體林權製度改革從2007年1月開始,分別在豫南森林資源較豐富的桐柏縣固縣鎮、豫北生態較脆弱的輝縣市西平羅鄉和豫東平原農區的尉氏縣莊頭鄉開展試點工作,根據不同林情、社情,為全省推行林改探索出了不同的林改經驗。

  一年多來,集體林權製度改革給中原河南的普通村莊和普通村民帶來了不尋常的變化。

  山林分到戶,農民的積極性被調動了起來。在“還權百姓,讓利林農”的改革思路下,很多地方稅費減免了,經營機製變活了,林木林地交易公平公正了,林農的收益也大大提高了。

  通過林改,陳年累積的山林糾紛問題得到有效解決,農民民主法律意識增強,不得不說,林改過程也是林區民主與法製推進的過程。如今的河南農村,農民比造林,幹部賽服務,鄰裏之間和諧融洽。而這些收效,歸根結底源於:在林改中充分尊重民意。

  農民群眾是改革的主體,也是這場改革的直接參與者和受益者。河南省在改革中千方百計保證群眾對林改的參與權和決策權,處處體現群眾的意願,集體林地林木分不分、怎麼分、分多少、承包方式怎麼定、承包費收多少等林改重大問題都交給群眾,讓群眾反複討論、民主決策。無論采取什麼改革方式,都由村民民主討論決定,堅持走群眾路線,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可以說,河南的林改工作是圍繞群眾“願意不願意、滿意不滿意”這一標準展開的。

  目前,河南三個試點區域的主體改革工作已全部結束。從結果來看,試點為全省推行林改作出了有益的探索,總結出了一些相對成熟的經驗和做法,林改在促進河南農民增收、提高林業生產力、推動新農村建設方麵的積極作用也已經初步顯現出來。然而,這項改革的真正難點是在“明晰產權”之後,如何有效地把集體林權製度改革推向深入。

  河南集體林業用地6788萬畝,占全部林業用地的91.8%,林改工作任重道遠。但實踐證明:隻要改革尊重民意、順應民心,前景一定光明。我們有理由相信,過幾年,河南還會大變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