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林業信息>詳細內容

林業信息

林改,讓林業成了“香餑餑”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作者:龍琳 汪世富 發布時間:2008年07月18日 閱讀: 字體:【】 【

  “我去年8月加入合作社,那裏收購竹筍,價格穩定而且高於市場價,當天賣當天結算給錢,年底再給我們返利、分紅。”近日,記者來到安徽省寧國市仙霞鎮盤樟村采訪,村民袁德不停地向記者數說著加入合作社的好處。他說的“合作社”,指的是“寧國市東部竹筍產銷專業合作社”。而組建這樣的林業合作經濟組織,還隻是寧國市集體林權製度改革中實施的眾多配套改革中的一個。

  為促進林業向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發展,寧國市製定了《關於成立農業經濟合作組織獎勵辦法》,引導農民建立新型的林業經濟合作組織,引導加工企業獨建或與農民合建原料林基地。

  寧國市鄉味源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是一家以脫水筍、蔬菜等為主的加工企業。2007年8月,公司發起成立了寧國市東部竹筍產銷專業合作社,首批吸收東部5個鄉鎮、10個村的860人為社員。合作社與社員簽訂竹筍購銷合同,保證收購,實行優質優價,還按交易總額兌現返利10%給農民。同時,公司以合作社為紐帶,在7個村選擇3.3萬畝標準化生產基地,對農民開展培訓,統一供肥施藥,引進推廣新品種,推進竹筍高產、優質、高效生產。如今,3.3萬畝基地中已有1000畝通過了國家有機產品認證。

  合作社經理文家奎告訴記者:“有了合作社,農戶賣筍不再難,加工企業也有了優質穩定的貨源,實現了林農和企業雙贏。”

  目前,寧國市類似這樣的林業經濟組織已有100多個,經營麵積20多萬畝,促進了林業規模化、標準化和專業化經營。

  寧國市山多田少,全市林地麵積285萬畝,農民人均9畝林地、8分耕地。2006年3月該市啟動林改後,全市抽調了1100多名懂法律、懂技術、有經驗的幹部進駐鄉村,與數千名村民代表、鄉村幹部和林業技術人員,逐山逐塊勘界登記。截至目前,該市林權製度主體改革基本完成,共落實2080個村民組的251萬畝山場的林業勘界、林權證打印發放工作,發放林權證12萬本,占全市應發證山場麵積的95.1%。

  與此同時,該市進行了林權登記管理、林權抵押貸款、林權流轉、組建林業合作經濟組織、成立林業行政服務中心等一係列配套改革,促進了林改的順利進行。

  “2006年我貸了380萬元,去年又貸了1000萬元,用於擴大生產規模、建基地。”國家級林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詹氏天然食品公司總經理詹權勝告訴記者。詹氏公司過去隻加工山核桃等林產品,由於受到資金限製,生產規模不大。實行林權抵押貸款後,公司踴躍貸款,建原料基地、蓋新廠房、開發延伸產品和其他係列產品。現公司建生產基地8000畝,年加工量1500噸,年產值達1.2億元,企業生產蒸蒸日上。

  2006年6月,寧國市在全省率先實行了林權抵押貸款,林業和金融部門從林農申請、管理、評估、登記、審批、合同簽訂、貸款發放等方麵做了明確分工。林業部門負責林權證的發放,對抵押物進行評估、抵押登記及協助轉讓過戶、拍賣等。金融部門負責抵押貸款的資金籌集,對借款人的基本情況和項目可行性進行調查;負責借款的發放和管理等。現在,寧國市共有林業企業438家,其中千萬元企業16家、億元企業3家,形成了森林食品、人造板和竹材等加工體係,資源綜合利用率達90%以上。

  林改之後,寧國林業發展勢頭強勁,林業成為社會的“香餑餑”。與林改前的2006年相比,全市森林蓄積量增長65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由65.4%提高到74.2%,建成了覆蓋城鄉的森林生態網絡體係,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生產要素向林業集聚。目前,寧國市又在積極籌劃組建林業融資擔保中心和森林收儲經營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