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林業信息>詳細內容

林業信息

專家學者高層論壇上建言石漠化治理要順應自然與經濟規律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作者:王建蘭 發布時間:2008年07月14日 閱讀: 字體:【】 【

  在貴州召開的“中國(畢節)石漠化治理與生態文明高層論壇”上,專家們建議,岩溶地區生態治理要把發展草食畜牧業放在突出位置。在岩溶地區生態治理的綜合措施中,發展草地畜牧業是一項順應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把生產、生活與生態有機結合的重要措施,是解決西南岩溶地區農民生產、生活和生態問題現實的最佳途徑;發揮當地的資源優勢,種植優良牧草,可以在短期內迅速提高覆蓋率,防治水土流失,為草食畜禽提供優質牧草,發展生態畜牧業,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參與生態建設的積極性。

  中國林科院院長、首席科學家張守攻說,在石漠化治理過程中,協調、尊重自然規律和經濟發展規律尤為重要,政府部門將會更多地關注於宏觀、總體經濟的發展,作為農民群眾,他們考慮的首先是生存、生計和生活條件的改善等。但隨著條件的變化,生活質量的提高,農民的生態意識也會逐漸提高,會更多地把國家的整體規劃同自身的生活條件的改善與進步結合起來。因此,這兩方麵的協調也同樣重要,一定要考慮到兩者之間差距,並注意和重視在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

  國家林業局治沙辦副主任臧春林說,石漠化治理是一項涉及多部門、多學科的社會係統工程,應該把林業、農牧業、水利、移民以及其他措施有機結合起來,多管齊下,綜合治理。林業建設是石漠化綜合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恢複和增加森林植被,不僅可以改善生態狀況,減輕水土流失,還可以提高耕地綜合生產能力,促進糧食穩產增產。通過發展經濟林及其相關產業,可以有效增加農民收入。通過發展薪炭林,可以有效降低群眾因薪柴所需而對林木資源的無序破壞。通過發展林業,培育基地,可以有效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林業在實施石漠化綜合治理中,應堅持植被選擇的地帶適應性、治理模式的生態經濟結合性、防治措施的綜合性、防治效益的可持續性四個基本原則。

  中國科學院院士袁道先認為,石漠化的有效治理要遵循以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為核心的原則,因地製宜,采取封山育林、荒山造林、退耕還林、轉變群眾生產生活方式、實施生態移民等措施;同時,要製定優惠扶持政策,鼓勵支持企事業單位、個人及非公有製經濟組織參與石漠化治理;尤其要重視調整石漠化地區能源結構,加快農村能源建設步伐,減少森林資源的能源性消耗。

  中國林科院首席科學家白嘉雨主張其恢複模式以自然恢複——封山育林為首選,輔以人工重建、農林牧複合等方式促進石漠化治理。在政府投入的基礎上,吸引非政府組織、社會力量及私人投資,吸引有誌貧困地區開發有創新精神的各種人才,開發和推廣生態與生產雙贏的技術。加強係統的良種選育研究,進一步開展封山育林及其自然恢複過程的研究、技術與社會經濟問題的綜合案例研究。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教授田大倫說,在石漠化治理過程中,如果忽視治理方案與區域環境之間的親和力,單純將加大治理力度作為重點,盲目植樹造林,強行介入生態演替過程,企圖以人為修複措施完全代替自然恢複主導力的功用,必將造成對環境的進一步破壞。她主張,讓生態係統在主導力的推動下依靠自我設計得以恢複,並對石漠化生態係統開展長期的定位監測工作,確定石漠化生態係統的研究方向。

  中國林科院資昆所研究員李昆認為,對於潛在石漠化土地應突出“防”,對於非石漠化土地應突出“保”,對於已石漠化的土地應突出“治”。石漠化土地治理的根本目標是保持水土,核心內容是恢複服務功能良好的森林植被,治理的重點是輕度和中度石漠化地區,恢複途徑應根據石漠化地區植被退化程度及木本植物生長分布情況,有針對性地采取人工恢複和自然恢複。要激發群眾造林營林和保護森林的積極性,促進植被恢複,使廣大林農真正做到靠山吃山。將扶貧與生態建設緊密結合,進一步控製石漠化地區人口數量,對於失去基本生存條件的地方,進行異地搬遷。

  中國地質科學院桂林岩溶地質研究所研究員曹建華認為,石漠化治理過程中,一定要突出重點,保土節水,因地製宜,從可持續性出發,根據岩溶環境的分散多樣性特點,探索和推廣“公司+基地+農戶”等多種適應性的管理模式,使農村產業結構在生態、經濟兩方麵都具有可持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