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林業信息>詳細內容

林業信息

建設生態文明的實踐與探索—林業生態建設回眸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作者:許傳德 侯曉雁 發布時間:2008年07月03日 閱讀: 字體:【】 【

    黨的“十七大”首次明確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我們黨科學、和諧發展理念的又一次升華。

  所謂生態文明,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核心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林業是生態建設的主體,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的關係和紐帶,因此,生態文明正是林業生態建設所追求的目標,正是林業生態建設的最高境界。

  回顧改革開放30年來,林業生態建設以生態文明為目標,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和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堅持走建設生態、改善生態之路,在生態文明建設上進行了不懈的探索。

  三北防護林體係建設工程開創大規模生態文明建設先河

  1978年11月25日,經國務院批準,三北工程正式啟動。這標誌著生態建設已經成為林業建設的主要任務之一。工程規劃總麵積占國土麵積的42.4%,到2050年結束,規劃造林5.34億畝,使三北地區的森林覆蓋率由5.05%提高到14.95%。

  截至目前,三北工程共完成造林3.5億畝,根據第六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數據,三北地區森林覆蓋率已提高到10%。活立木總蓄積量增加了4億多立方米,使1923萬公頃的農田得到了有效保護。

  三北防護林體係建設工程不僅是中國生態建設的重大工程,也是全球生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建設規模之大、速度之快、效益之高均超過美國的“羅斯福大草原林業工程”、前蘇聯的“斯大林改善大自然計劃”和北非五國的“綠色壩工程”,在國際上被譽為“中國的綠色長城”、“世界生態工程之最”。

  全民義務植樹運動譜寫生態文明建設的新篇章

  1981年,《關於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頒布。從此,全民義務植樹運動以其特有的公益性、全民性、義務性、法定性,在全國廣泛開展起來。到2007年底,全國有109.8億人次參加義務植樹,累計植樹515.4億株,全國城市綠化覆蓋率由1981年的10.1%提高到35.11%。

  實踐證明,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是中國生態建設上的一項偉大創舉,開創了有中國特色的生態文明建設之路。

  造林滅荒行動掀起生態文明建設新熱潮

  1990年,國務院批複了《1989~2000年全國造林綠化規劃綱要》,明確指出,發達的林業是國家富足、民族繁榮、社會文明的標誌之一;提出了植樹造林,綠化祖國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是改善生態環境,有益當代、造福子孫的偉大事業。為加快造林綠化步伐,廣東省率先作出“五年消滅荒山,十年綠化廣東”的決定,到1990年完成荒山造林5800萬畝,森林覆蓋率由27.7%提高到48.9%,基本消滅宜林荒山。被國務院授予“全國荒山造林綠化第一省”稱號。在廣東省帶動下,全國先後有25個省(區、市)作出了實現造林綠化規劃和限期消滅荒山的決定。

  1992、199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分別授予福建、湖南省“全國荒山造林綠化先進省”稱號,1995、1996年分別授予安徽、湖北、江西、浙江、廣西、山東6省(區)和吉林、江蘇、海南3省“全國完成荒山造林綠化規劃省”稱號。上述12省(區)規劃期內累計完成造林麵積3.48億畝,在180多萬平公裏的國土上實現了基本消滅宜林荒山。

  造林滅荒對加快國土綠化進程、加快山區群眾脫貧致富步伐,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六大工程建設成為世紀之初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壯舉

  全麵實施六大林業重點工程是我國高度重視生態建設的重大戰略舉措。六大林業重點工程,範圍覆蓋了全國97%以上的縣,規劃造林任務超過11億畝。六大工程建成後,我國生態麵貌將有根本性改觀。

  天然林保護工程2000年全麵啟動,有效地保護了14.76億畝森林,工程區內淨增森林麵積1.2億畝,生態狀況明顯改善;退耕還林工程是我國林業建設史上群眾參與度最高的生態建設工程,1999至2006年,25個省(區、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1.2億農民,累計完成退耕地造林1.34億畝、荒山荒地造林1.74億畝、封山育林2340萬畝;截至2007年底,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累計完成建設任務1.22億畝,2005年與2001年相比,工程區林草植被蓋度平均提高了10%~20.4%,向大氣釋塵量下降15.8%;長江防護林建設工程、全國平原綠化工程、沿海防護林體係建設工程累計完成營造林2.9億畝,工程區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2007年,國務院又批複了《全國沿海防護林體係建設工程規劃(2006~2015年)》,規劃範圍包括了11省(區、市)的261個縣(市、區);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截至2006年,共建立各類自然保護區2395處,各類保護小區5萬多處,已初步形成了類型齊全、功能完備的自然保護區網絡體係;2002年啟動的重點地區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建設工程規劃到2015年,將建成2億畝速豐林基地,目前已營造速生豐產林7350萬畝。

  生態效益補償的建立和完善,為生態文明建設創立了新機製

  2001年,森林生態效益補助資金試點工作啟動,涉及2億畝重點防護林和特種用途林,每年兌現補助資金10億元。

  2004年,從非天保工程區選擇4億畝先期納入中央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實施範圍,中央政府先期拿出20億元進行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包括原試點補助範圍在內,至今已將29個省(區、市)的6.68億畝重點公益林納入補償範圍,每年兌現補償基金33.39億元。

  中央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製度的實施,從根本上解決了生態公益林發展的動力和機製問題,標誌著我國開始進入有償使用森林生態效益的新階段。

  發展現代林業、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走上新裏程

  林業是重要的公益事業、基礎產業和文化載體,具有巨大的生態功能、經濟功能和社會文化功能,這是林業的基本屬性。建設現代林業正是要按照林業的基本屬性和內在規律,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由粗放型的經濟增長向集約型的經濟增長,由以木材生產為主向以生態建設為主的三重轉變過程中,逐步構建三大體係,提升三大功能,發揮三大效益,以林業的多種功能滿足社會的多樣化需求,這既是現代林業建設的基本內容,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本質要求。

  根據規劃,到2010年,全國森林覆蓋率達到20%,林業產業總產值達到12000億元,50%的自然濕地和90%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得到有效保護,自然保護區麵積達到18.8億畝。

  建設現代林業的過程,是全麵實施以生態建設為主林業發展戰略的過程,是不斷解放和發展林業生產力的過程,更是從基本國情出發、紮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

  集體林權製度改革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新突破

  2004年,福建省三明市開始改革試點,由此揭開了新一輪集體林權製度改革的序幕。從改革進程上看,福建、江西、遼寧、浙江等省已全麵推行集體林權製度改革,雲南、安徽、河北等省正在全麵推進改革,其他省區有80個縣(市)正在進行試點。

  全麵推進集體林權製度改革,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決策。集體林權製度改革是繼農村土地承包經營、農村稅費改革之後,又一次生產力的大解放。通過改革,建立責權利明晰的林業經營製度,將充分調動廣大農民造林育林的積極性和愛林護林的自覺性,逐步增加森林資源數量,提升森林質量,增強森林生態功能和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繁榮生態文化,促進人與自然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