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林業信息>詳細內容

林業信息

用智慧的力量為林業災後重建導航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作者:佚名 發布時間:2008年06月13日 閱讀: 字體:【】 【

 

用智慧的力量為林業災後重建導航
——中國林學會“5.12”特大地震及冰雪災害林業災後重建專家座談會發言摘登

 
  中國綠色時報6月6日報道 編者按:

  雨雪冰凍災害、汶川大地震,今年我國接連遭受特大自然災害,林業損失慘重。5月30日,中國林學會在京召開“5.12”特大地震及冰雪災害林業災後重建專家座談會,邀請20名多學科專家,為林業災後重建獻計獻策。今天,本報摘要刊發專家的發言。

  今天刊發的文字,由本報記者根據專家發言整理。


  林業重建要納入國家規劃

  唐守正(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林科院資信所研究員):

  林業災後重建,要納入國家大的重建工程當中。

  雪災之後,我們去調查林業受災情況,很多地方反映,林業被邊緣化了,城市建設、小城鎮建設、新農村建設、村村通工程,林業都沒享受到。林區比農村更邊遠,災損嚴重。地震之後,許多情況我們不知道。

  林業不能孤立於社會之外,林業重建納入國家救災總的盤子,成為整個重建的一部分,林業重建才有基礎,不能因為體製的原因,把林業和社會割裂開。

  林業在救災當中,會起到很大的作用。地震造成大麵積的滑坡和山體崩塌,流失的水土最後都到三峽庫區去了。談林業,不能僅僅看成是某個地方少了一點樹,過幾年重栽沒有大關係,它直接影響了長江泥沙含量的問題。

  林業災後重建,要放在整個國民經濟當中、整個生態環境當中來考慮,要把林業問題放在國家層麵考慮,不僅僅是林業自身的問題。

  災後評估,不僅是森林資源受損多少,還要評估由此引發的對社會、經濟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重建規劃必須要做細,科技的力量要參與進來。


  生態恢複重建要有單獨工程

  盛煒彤(國務院參事、中國林科院林業所研究員):

  地震災後重建,國家大的規劃,林業要放進去,要納入國家層麵。災害評估要派出綜合專家組,評估要從國計民生層麵,除了說損失了多少錢和資源,還要有對環境影響的評估,對當地社會、經濟發展影響的評估,要讓全社會了解林業恢複重建的難度。

  冰雪災害後,國家準備啟動單獨的林業恢複與重建工程。地震之後,生態恢複與重建,也要單獨啟動國家級工程。

  龍門山斷裂帶並不適宜人居住,應該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實施生態移民,搞生態建設。

  林業恢複重建的時候要考慮,現有的森林個別地方質量不高,如果恢複的森林質量還是低,錢就白花了。鄉土珍貴樹種,要借生態重建的機會高度重視。在湖南,木荷就是值得推廣的好樹種。森林生物資源開發利用,也要寫進災後重建規劃。林區恢複重建要增加經濟活力,改變長期處於落後地位。

  災後恢複重建,不是簡單地回到以前的狀態,要比過去建得更好,森林質量更高,經濟可持續發展。


  要劃定功能區適度發展

  鍾祥浩(中科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

  地震造成山河破碎、滿目瘡痍、傷痕累累。生態遭受了嚴重破壞,原來的森林都沒了。

  林業災後重建規劃,首先要做好評估。災後評估要盡快組織,要想辦法進去。林業災害評估,不僅要評估森林破壞的麵積,還要評估森林減災的作用開展生態評估。

  地震造成數量眾多的滑坡、崩塌,為暴雨後發生泥石流提供了豐富的物質條件。對遲滯淺層滑坡來說,森林有沒有作用?如果有是多大,又是如何起的作用?都要搞清楚。

  林業災後重建要有大的思路,不能就林業論林業。重建應該站在有利於促進當地生態文明建設,有利於人居環境優化,有利於長江上遊生態保護的高度。

  這個地區兼具生態環境的脆弱性和生態地位的重要性,要做功能分區,分為重點發展區、適度發展區、限製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分別製訂發展規劃。龍門山區特別是11個重災縣,應該建成生態旅遊的產業基地、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基地、山區新農村建設的示範基地。


  樹木隔斷減輕了災害鏈

  高建國(國家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

  林業災害評估,光評估直接損失是不夠的,還要評估林業在地震中的減災作用。

  在自然災害麵前,光工程減災遠遠不夠,要實施生態減災。一座水庫,壽命隻有50年,光重視硬工程,不重視軟保障。林業看起來是軟的,工程看起來是硬的,但缺哪條腿都不行。

  震區環境極其複雜,是災中災、災後災、災災相連,森林在這次地震中起了很好的減災作用。如果這次地震發生的地區根本沒有森叢,那麼災害損失和人員傷亡可能大幅上升。

  地震往往會帶來滑坡、崩塌、堰塞湖、泥石流等次生災害,形成一條災害鏈。樹木隔斷、減輕了災害鏈。唐家山附近全是樹木,如果沒有樹木,堰塞湖水位上升就不是1.6米、1.8米,可能是3米,人撤退都來不及。

  一個滑坡體,麵上都是樹。這些樹木會吸收降雨,大量樹根會阻擾滑坡體高速下滑。墜落的碎石,也有很多被林子攔下來。

  地震來臨,森林是最後一道防線。對減災來說,森林的作用遠大於災害發生之後的應急處置。


  林業自我恢複幾乎不可能

  慕長龍(四川省林科院研究員):

  汶川大地震,四川林區公路幾乎全線中斷,沒有一條完整的公路。這個區域自然保護區集中,地震造成森林生態係統破碎化。全省林業受損林地345萬畝,林木蓄積量損失1500萬立方米。科研基礎設施損毀厲害,初步統計,四川林科院直接損失就有8.7億元。

  這個區域是地質活躍帶,不適宜人居住。11個重災區縣,要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大力發展核桃、花椒、藥材和速豐林。當地要實施生態移民,在原地重建風險性太大。

  這個區域大熊貓集中分布,地震對大熊貓的棲息地、習性和行為造成影響,要盡快恢複生態係統,重新構建大熊貓走廊。

  震區天保、退耕還林、自然保護區三個工程,建議核減工程量。這個區域有很多林業企業、林場,地震後生存都成問題,建議核銷債務。原來的林區公路和基礎設施,是林業局、林場自己建設、維護的。地震毀損後,如果不納入全社會統籌,靠林業自己恢複幾乎不可能。


  六條建議恢複災區生機

  周立江(四川省林業調查規劃院研究員):

  5月27日,四川省政府報出來的林業損失數據是:死亡202人、受傷804人、失蹤100多人,住房垮塌53.5萬平方米、新增危房91萬平方米、5萬人無家可歸,交通等基礎設施損失較大,整個地震造成林業係統直接經濟損失93.4億元。

  這個地方要科學定位,人類在這裏能幹什麼?很多地方不適宜人居,林業生產力布局要重新思考,經濟的、產業的東西要少搞,這個地方主要是生態建設、生物多樣性保護。大熊貓棲息地麵積初步調查有減少,有些核心區、實驗區破壞嚴重,一些廊道大量滑坡、崩塌,造成破碎、斷裂。地震次生跡地修複,主要靠自然力。人工修複現在不成熟,震區地層表層沒有5年~10年難以穩定。

  建議國家實施地震重災區生態恢複工程,將林區受損基礎設施納入災後重建計劃統籌安排,核減受損嚴重的生態建設項目工程量,將四川納入全國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範圍,建立林區基礎設施和森林保險製度,核銷受災企業債務。


  恢複重建並不是重新來

  張金池(南京林業大學森林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

  今天這個會議,應該升華為一個向上反映意見的會。

  林業災後重建,首先要對本次地震災害的災後現狀進行評估,分析林業的直接損失、生態損失狀況和程度。地震中林業受到破壞,重建過程中仍然會砍樹、會占用林地,這是進一步的破壞和損失。提到這些層麵,林業的損失非常大。林業的防災減災貢獻,需要跳出林業來談。林業災後重建,科學的規劃非常必要。當地地質活躍,要從更宏觀的角度來考慮,分區確定哪個地方適合做什麼。

  下一個階段,可以由中國林學會牽頭,針對災區某個鄉(鎮)的不同問題各個林業高校對口科技支撐。

  雪災的向題,到江西看過後我有一個感覺,凍死的樹它該死,因為栽錯位置了。雪災過後,森林景觀恢複不是一兩年的事情。雪災和地震災害,林業恢複重建都不是重新來。災區的森林要恢複,是在保護原來東西的基礎上,更科學、更高標準地來重建。


  雪災促成相關政策調整

  江香梅(江西省林科院研究員):

  江西的冰凍災害損失很大,林業部門的估算是300多億元。天然林損失主要是機械性損傷。人工林損失程度,像濕地鬆、毛竹,和經營方式有關。

  凍災之後,江西林業反應很快,最早向上報災,促使省裏、局裏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災害評估一定要充分,以前我們隻是評估直接損失,間接損失評估不知道從哪做。

  目前,林業保險險種隻有森林火災保險,林農禦災能力弱。雪災之後,江西提出建議,將林農納入政策保險,以保障林農的後續生活。

  冰凍災害以後,江西省落實了良種補貼,有9000多萬元。農機具補貼正在爭取。現在農村勞動力很少,很多外出打工的,如果不及時補充農機具,恢複重建很困難。林業恢複重建是長期工作。自然修複的過程,我們要研究經費和項目的長期支持。

  救災是救急不救窮,後麵的生產特別是毛竹受損之後三五年內沒有收入,林農的生活就成問題。國家應該有長期的投入。


  加大退耕還林還草力度

  李誌輝(中南林業科技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

  最近,我們學校回國的一些學者,針對汶川大地震恢複重建,召開了一個小的座談會。幾個學術組的同誌分析了災區的地理、土壤情況,以及退耕還林和天然林保護的情況,提出了一些具體意見。

  地震影響的監測與評估,要關注次生山地災害,要關注生物多樣性。泥石流等次生災害要進一步考察,這是地質方麵的問題。評估還要加入經濟因素。

  災區下一步的建設規劃,應該以小流域為基本單位,加大水土保持林的建設力度。

  在恢複過程中,要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側重生物工程在整個受災區加大退耕還林還草力度短期迅速提高植被覆蓋度。公路兩旁滑坡地段,應該盡快采取工程措施。無公害住房能不能進入學校?應該有專家參與研究。

  林業部門過去在長江上遊水土流失治理方麵,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可以共享出來,做災後重建的基礎數據。


  兩災接續要關注病蟲害

  楊佐忠(四川省森林病蟲害防治檢疫總站教授級高工):

  年初的雨雪冰凍災害,南方7個省份損失很大,四川是其中之一。汶川大地震,四川是主震區,損失慘重。兩大自然災害接連襲來,森林病蟲害防治壓力很大。

  冰雪災對森林主要是機械損傷,病蟲害和冰雪災害關係很大。鬆毛蟲、天牛和竹蝗發生的點越來越多,風險越來越大,指數不斷增加,雪災加劇了這一進程,次級害蟲明顯上升。專家建議清除受損樹木,實際操作起來很困難,受損鬆樹基本清除完了。

  坐汽車進入九寨溝,從成都出發西線是經都江堰、映秀、汶川、茂縣進去。九寨溝、黃龍和張家界是我國第一批3個世界自然遺產地。東線沿途有幾個自然保護區,其中包括王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兩條線這次都是地震重災區,鬆樹、竹林病蟲害和森林鼠害都不容忽視。

  針對這些情況,我建議治理要采取綜合措施樹立森林健康理念,采用新的技術,標本兼治。


  政策性保險保障林農生活

  桂仁意(浙江林學院竹類研究所副教授):

  竹業在浙江山區占有重要位置,經營比較好的毛竹一畝收入可以上千元,紹興最好的畝收入可以超過5000元,產品包括竹材、春筍、夏筍和冬筍。竹林在浙江山區是一些農戶主要經濟來源。

  冰凍災害後,國家發布了重建技術手冊,但缺乏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林農看了之後,還是不知道該怎麼重建。省裏專門組織專家到基層會診。這麼重的雪災以前沒見過,專家的意見也不統一。竹子受損以後,有的專家認為可以砍掉,有的專家認為應該保留,林農非常困惑。

  建議中國林學會結合各地實際出台一套有針對性的、可操作的技術規程、操作手冊,更好地幫助林農恢複生產。

  自然災害發生在所難免。林農隻有這幾畝地,林子毀了,生活就沒有來源。國家可以考慮把保險業和林業結合起來,實施政策性保險,在重大的災害麵前給林農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抓緊研究林業突發事件

  葉建仁(南京林業大學研究生院教授):

  冰雪災和地震災,我們搞林業的以前沒有遇到過。林業災後重建,一下子說該怎麼做,真的難以講到位。冰雪災以後,國家林業局及時組織多方專家,去現場調查,這非常重要。冰雪災和地震災以後,大的方麵就是做好災害評估以及可能出現的情況分析,然後作出規劃,開展重建。

  我提幾點細節的建議:

  冰雪災和地震災給林業科研和思考提供了一個新的課題,一個突發的研究機會。冰雪災和地震災,都會造成森林的不健康,而我國森林病蟲害70%以上是因為森林健康存在問題發生的。

  從理論上說,冰雪災帶來的結果一定是病蟲害大發展。不同冰雪災害林業現場、不同時間階段,哪些病蟲害會發生,發生以後有什麼對策?我建議政府主管部門長期關注、總結。地震災害之後,當務之急是衛生防疫,林業上就是關注會不會爆發森林病蟲害。

  國家林業局需要盡快組織高校和科研院所力量,進入現場,針對不同課題開展研究。


  長遠重建林業必唱主角

  丁雨龍(南京林業大學竹類研究所教授):

  每次大的災難,政府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救人,人救了以後就是吃飯、飲水,之後才考慮通電、通路、通郵,後麵才是林業。工作要分清輕重緩急。

  冰雪災害,農業的問題就是大棚蔬菜,真正損失是林業大於農業,但是在災後撥款的時候,農業部比國家林業局多。問題是,我們沒有太多具體數據證明需要這些錢,災後損失光統計樹木損失了多少棵,道路設施損毀多少都不全麵。整片山上竹林、馬尾鬆都沒了。樹沒了,降雨量下降,夏天可能幹旱,幹旱之後大氣濕度降低,降雨量減少,這是惡性循環。計算生態損失和生態價值,要有科學依據。

  地震後,這麼多裸露的地方,滑坡體很鬆,雨季就是泥石流,怎麼辦?全靠工程解決不可能,最後肯定要恢複植被。什麼時候種,效果如何?要統一協調。災後三個月,災區人民有地住了,我們去重建植被,必須有理論依據,否則建議得不到重視。

  災後初期,專家組沒有林業的沒關係,將來長遠重建,林業必唱主角。


  危險區劃分是當務之急

  餘新曉(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教授):

  災後恢複重建,林業行業到底能做什麼?最重要的就是次生山地災害的防治。次生山地災害包括滑坡、崩塌、墜石、泥石流和堰塞湖。前麵四項,林業可以有所作為。

  在關君蔚、王禮先兩位先生的帶動下,北京林業大學成立了山地災害防治二級學科,還做了北京市山地危機區劃分,成為北京整個規劃的一個綱領性文件。我們有現成的技術儲備。

  針對災後次生山地災害,有幾件事需要馬上就做:快速評價災害,劃分危險區,為村鎮重建規劃提供依據。

  現在快速評價依托的遙感數據精度有問題,收集的數據不全麵。如果能到現場,當然最好不過。重建之前重大的基礎性工作就是危險區劃分。幾十年前,歐洲特別是阿爾卑斯山區的幾個國家,山地災害比較嚴重,法律都規定必須做危險區劃分。搞林業發展規劃,搞區域發展規劃,搞建設規劃,沒有危險區劃分的依據都不能做。汶川大地震給我們做次生山地災害區劃圖提供了機會。下一步的建設、規劃,如果仍然在危險區,危險性太大。


  評估要弄清潛在危險性

  孫保平(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教授):

  從年初的冰雪災害,到現在的汶川大地震,盡管災害類型不一樣,但每次災害都需要前期反應、後期協調,應急處置。快速反應要從專業層次上加以保障,要注意有效性。最先反映什麼問題,下一步反映什麼問題,通過什麼渠道?都要有所考慮。

  災害評估,不僅要有對災害現狀的評估,更要有潛在危險性的評估、災害長期影響的評估。災害現狀評估應該采取什麼樣的技術?災害評估,弄清未來潛在的危險性才是真正有用的成果。

  在重建過程中首先需要構建戰略思想,做什麼、不做什麼,其次才是怎麼做的技術問題。我們站在什麼角度去思考建設?在這個大的背景下,我們的戰略位置是什麼?這一點弄清了,然後才是技術問題,采用什麼技術、應用什麼體係,實現這種戰略、實現未來的重建。


  關注大熊貓性格和棲息地

  孟平(中國林科院林業所研究員):

  地震災害包括次生災害,跟森林生態係統之間有什麼樣的關係?我們以前沒有經驗。災區有大量滑坡體和崩塌,林業恢複重建,包括植被重建,首先我得知道那裏現在到底怎麼樣?這必須評估。

  調查評估要組織大學科、綜合學科迅速展開,要包括地質、地貌、植物、氣候等專業人員,涉及範圍包括主震區和發生次生災害的地區。林業上的評估一般都是經濟上的,一報就是損失多少億,指標要有說服力。評估的具體內容,除了直接損失,還要包括森林生態係統功能的評估,在地震或者次生災害中林業能不能對減災有作用?應該由數字來說話。

  重建規劃應當分類、分區,哪些地區由於地質地貌的原因在恢複上很困難,或者說根本就無法恢複,哪些地區自然條件優越容易恢複?要分清工作的輕重緩急。

  在資源保護中,我建議不能隻強調恢複大熊貓的棲息地。這麼大的災難,對大熊貓的性格和行為模式會造成影響,這方麵的研究應該加強。


  把眼光放宏觀放長遠

  肖文發(中國林科院森環所研究員):

  會後,希望中國林學會能快速行動起來,組織地震災害科研評估。調查評估一定要快,等幾場大雨過後,災害現狀的樣本就會被破壞,讓科研的價值大打折扣。

  評估中要強調兩點,把眼光放宏觀,把眼光放長遠。我們要跳出傳統林業的概念,站在生態活動、景觀層次思考林業。現在的應急和未來的需要,需要結合起來考慮,要做長遠評估。

  我們不光是評估這個,還要告訴國家這個地區生態破壞了,我們要在什麼程度上恢複,對未來的重建和新的環境有多大貢獻。

  林業是土地使用的一種方式,林業評估必須融入整個災區的自然社會經濟當中,才能真正評估清楚。評估要考慮大熊貓和極少種群。

  地震已經造成林業的直接破壞,恢複重建當中,對林業造成新的破壞不可避免。大量的建築、建設不可能不用木材、不占林地。林業係統要增加救災和恢複重建的投入,必須從國家預算、投融資框架,包括整個林業政策的優惠方麵考慮。


  防災減災比應急更重要

  張建國(中國林科院林業所研究員):

  汶川大地震是一次極端的自然災害,災後迅速進入應急狀態非常關鍵,但做好基礎研究、搞好前期預防,轉到防災、減災、應急的正常秩序,自然災害損失才能降到最低。

  龍門山是個大的斷裂帶、造山帶,國內對這個地區的研究不夠,對地震的認識也不充分。斷裂帶上的城鎮建設、水庫修建、房子設計以及地震次生的滑坡泥石流災害,需要我們重新認識。

  地震區的森林生態係統,我們需要有個正確認識,不要一談地震就是損失多少。本地區生物多樣性富集,有眾多的自然保護區,地質不斷演化提供了多樣的小環境是個重要原因。地貌的多樣性,造就了生態的多樣性,生物的多樣性。

  滑坡、崩塌、泥石流治理,強調自然修複。專家要加強研究,不同地震條件下,降雨量導致的滑坡、崩塌、泥石流與森林植被的關係,尤其可以研究古地震與現有植被之間的關係。這會為我們提供另一麵鏡子。


  盡快劃分林業災害等級

  馬履一(北京林業大學研究生院教授):

  我想說一些長遠的東西。

  國家林業局應該開展整個林業災害類型、等級的劃分,包括地震災害、冰雪災害、火災害、蟲災害。有了等級劃分,才有災害評估的指標。災害來了,它屬於什麼災害,是重級還是輕級的?等級劃分清楚,要針對每個等級提出應急預案。

  現在的研究不少是淺表的。泥石流的預防,不是炸點壩、造點林這麼簡單,要加強機理研究。泥石流發生的機理與地震、雪災、水的關係,要從林業角度細化分類。

  北京林業大學已經在林業工程下麵設置了一個山地災害學科。我國有56%的人口、69%的國土、90%的森林在山區。山地災害這門學問不得不做,要加強這學科建設。

  災區林權改革要加快,林地分到老百姓手中,有助於盡快進行林業重建,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

  四川地震災區,古建築、木建築大體框架基本沒有變化。作為一種抗震模式,災區可以開展木結構房子建設,先行探路。


  林業作用要進行合理定位

  駱有慶(北京林業大學林學院教授):

  災害一般有兩類,一類是常發性災害,結合林業來講,像森林火災、森林病蟲害;另一類是偶發性的,像冰雪災害、地震災害還有海嘯。

  林業在這些災害中能起什麼作用?應該有一個合理的定位。我覺得,林業更重要的、更多地發揮作用是在常發性災害上在偶發性災害中難以起到根本性的作用。泥石流、崩塌等偶發性災害,林業難以當主角。相比較而言,林業真正能夠發揮更大作用的是冰雪災害,這是林業恢複重建的主戰場。

  汶川大地震造成數量眾多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次生山地災害,那些地方的植被恢複主要要依靠自然力量。當地降水豐沛,草兩三年就可以恢複得比較好,人工造林就有很多困難。

  災區森林病蟲害防治必須得到足夠的重視。在救災當中,保證大量救災物資運輸是第一位的,省外甚至國外的大量木質包裝材料根本來不及檢疫。現在林業人進不去,擋不住疫木,災後要加強監測和檢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