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信息
李育材:略談節能減排和森林生態保護與建設
略談節能減排和森林生態保護與建設
李育材
工業革命以來,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日趨嚴重,氣候變暖、水土流失、環境汙染、森林植被遭破壞、生物多樣性減少等突出問題,嚴重影響著人類的生存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科學研究證明,大量的工業汙染物和有害廢棄物累積於大氣、水體、土壤和生物圈中,特別是大量化石燃料燃燒釋放的汙染物和溫室氣體進入自然界,超出地球係統的正常承載閾值,是誘發全球性生態危機的主要原因。減少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的排放,降低溫室效應,大規模進行生態保護和建設,挽救地球,挽救我們共同生活的家園,已成為全世界各國人民的共識。
當前,世界公認的減排主要有兩條途徑:一是直接減排,又稱工業減排,指通過工程措施減少溫室氣體的絕對排放量;二是間接減排,即通過對以森林為主體的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發揮森林生態係統固碳的特殊作用,來抵消溫室氣體的排放。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的《京都議定書》和2007年12月15日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通過的《巴厘島路線圖》對這兩條途徑均予以充分認可。對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大國來說,既要保持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又要建設優美的生態環境,就必須把節能減排和森林生態保護與建設放在同等重要的戰略地位,兩條減排途徑,不可偏廢,實行標本兼治,使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實現生態與環境的穩定和良性循環,從而從根本上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一、高消耗、高排放的發展模式使我國付出了巨大的生態環境破壞代價
燃燒化石燃料、農業和畜牧業、垃圾處理等等都會向大氣中排放溫室氣體。據測算,目前(2007年)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達到了379ppmv,是地球曆史上65萬年以來的最高值。過去十年中,大氣二氧化碳濃度以每年1.8ppmv的速度增長。長期以來,由於我國實行資源高消耗、環境重汙染、片麵追求經濟增長速度的發展模式,總體上承襲了“先排放,後治理”的模式,付出了巨大的生態環境代價。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產國和消費國。大約78%的電力、60%的民用商品能源以及70%的化工原料均靠煤。煤的直接燃燒是中國最重要的人為空氣汙染源。煤煙是造成中國嚴重空氣汙染的主要原因,大量的工業和生活廢氣被排放到空氣中,主要包括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及煙塵排放、礦業廢氣等,光化學煙霧、酸雨等空氣汙染災害發生的幾率和範圍越來越大。目前,中國二氧化碳的總排放量已占世界總排放量的10.5%,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單位GDP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是日本的27.7倍、德國的16.6倍、美國的6.1倍,單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是日本的68.7倍、德國的26.4倍、美國的6.0倍。中國摩托車的生產占世界第一,汽車生產占世界第十一位。盡管用車的數量遠遠低於發達國家,但國產車每公裏排放的空氣汙染物卻是歐洲車的3到5倍。2006年,我國道路上行駛的汽車達3300萬輛,到2020年更將躍升至1.31億輛,由此可能引發的空氣汙染和能源短缺問題實在不容忽視。
這種無序排放對陸地生態係統造成毀滅性影響。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將使樹木的幼苗、幼樹生長增加,並將引發群落內各主要成分間競爭關係改變,影響植物群落及其生產力。由於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日漸增多,酸雨的問題越來越突出。現在中國已是僅次於歐洲和北美的第三大酸雨區。據環保部門測算,2006年,全國酸雨發生頻率在5%以上的區域占國土麵積的32.6%,酸雨發生頻率在25%以上區域占國土麵積的15.4%。中國目前每年因酸雨和二氧化硫汙染對生態環境損害和人體健康影響造成的經濟損失在1100億元人民幣左右。大氣複合汙染直接導致了生物種群衰弱、土壤環境惡化、食物鏈的變更或破壞等,最終導致森林等生態係統的衰退。
因此,強化節能減排,是加強環境保護的重要途徑。《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確規定,到2010年,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並作為“十一五”規劃期間的約束性指標之一。節能減排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突破口以及宏觀調控的重點,國家把節能減排工作放在突出的位置,要求堅決改變先汙染後治理、邊治理邊汙染的狀況,以解決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問題為重點,有效控製大氣汙染物的排放,盡快改善當前溫室氣體無序排放對生態環境的危害狀況。
二、森林生態係統對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具有特殊作用
眾所周知,森林作為陸地生態係統的主體,在全球生態係統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森林是自然界中功能最完善的資源庫、基因庫、蓄水庫、貯碳庫和能源庫,具有調節氣候、涵養水源、防風固沙、保持水土、改良土壤、養護物種、淨化空氣、美化環境、固碳釋氧等重要生態功能,被稱為“地球之肺”。森林不僅是世界公認的、最經濟有效的解決CO2上升的辦法,而且在節能減排以及維護陸地生態係統健康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方麵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林冠上空大氣降水的有機汙染物,經過森林生態係統的層層過濾,有機汙染物種類可減少80%以上。森林能產生負氧離子,而負氧離子能吸附、聚集和沉降空氣汙染物和懸浮顆粒,淨化空氣。據測定,海南島尖峰嶺熱帶雨林的一些地方,每立方厘米負氧離子高達8萬個以上。森林植被對大氣汙染物具有一定的吸收和減緩作用,並殺死細菌。據粗略估計,每公頃闊葉林整個夏季可以分泌出3千克植物殺菌素,針葉林5千克~10千克,而檜柏林可分泌30千克。
針對溫室效應增強的兩大原因,形成了減緩地球變暖的兩大對策: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和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固定量。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估算,全球陸地生態係統中約儲存了2.48萬億噸碳,其中1.15萬億噸存儲在森林生態係統中。科學研究表明,林木每生長1立方米,平均吸收1.83噸二氧化碳,放出1.62噸氧氣。據測算,我國主要森林生態係統1993年的生物量碳儲量為6.20×109噸,土壤碳儲量21.02×109噸,而枯落物碳儲量為0.89×109噸,對維護全球生態平衡有重要作用。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森林資源的培育工作。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我國林業進入了恢複和加快發展的時期。退耕還林、天然林資源保護、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防護林建設、重點地區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建設等重點工程全麵實施,使我國生態狀況得到了有效改善。第六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表明,我國森林麵積持續增長,森林蓄積量穩步增加,森林質量明顯改善,林種結構漸趨合理。與第五次森林資源清查相比,全國森林覆蓋率由16.55%提高到18.21%,年均增加0.33個百分點,森林蓄積量增加8.9億立方米,林分每公頃蓄積量平均增加2.6立方米。目前.我國擁有著世界上麵積最大的人工林。全國水土流失麵積由過去的367萬平方公裏下降到356萬平方公裏,減少了11萬平方公裏。京津風沙源區水蝕麵積減少了14.2%。水土流失強度不斷減輕,2003年全國11條主要江河流域土壤流失量大幅度減少,其中長江和淮河減少50%左右。全國重點地區的生態惡化趨勢得到初步控製。沙化土地麵積由年均擴展3436平方公裏轉變為年均縮減1283平方公裏,首次實現了逆轉。如陝西省吳起縣通過退耕還林,林草覆蓋率由1997年的19.2%提高到目前的62.9%,土壤年侵蝕模數由1997年的1.53萬噸/平方公裏下降到目前的0.54萬噸/平方公裏。幹旱、暴雨、冰雹、霜凍等自然災害明顯減少,五級以上大風已由1997年之前的19次降為5次,多年罕見的飛禽走獸重新顯現,秀美山川初露端倪,良好的生態鏈正在形成。
三、進一步落實科學發展觀,把森林生態保護和建設與節能減排擺在同等重要的戰略地位
不可否認,加強節能減排,是改善生態環境的重要途徑,也是當前國家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突破口以及宏觀調控的重要舉措。《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確規定,到2010年,單位GDP能耗在2005年基礎上要降低20%,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並作為“十一五”規劃期間的約束性指標。但從目前來看,盡管這項工作取得很大進展,但麵臨的形勢仍然十分嚴峻:一是經濟增長速度偏快,特別是高耗能、高排放行業增長仍然過快;二是經濟發展付出的代價過大,經濟快速增長消耗大量能源資源;三是工程措施建設和運營成本巨大,影響企業效益;四是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還沒有得到有效遏製。這就要求我們進一步落實科學發展觀,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充分考慮環境、資源和生態的承受力,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諧關係,實現自然資源的科學利用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森林固碳不僅成本低,而且還具有多種生態效益和巨大的經濟、社會效益,已受到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日本減排指標為6%,其中3.9%通過森林固碳來完成,2.1%通過工業減排來完成。歐洲許多國家和加拿大等國也在本國通過發展森林和在發展中國家購買林地造林來實現減排。近年來,由世界銀行和意大利政府出資550萬美元已在我國廣西、內蒙古等省區實施了森林碳彙項目。經國際機構認定,在廣西營造的6萬畝森林,可吸收二氧化碳60萬噸。營造生物質能源林,也是間接減排的重要措施。
就整個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而言,節能減排主要是通過工程技術措施和技術進步,起到的作用主要是“治標”和“節流”,而加強以林業為主的生態保護和建設,充分發揮森林生態係統作為生物措施對節能減排的“開源”作用,顯得更為重要,也更具長遠和治本的意義。節能減排與森林生態保護和建設二者如同一鳥兩翼,不可偏廢。
因此,在當前新形勢下,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把森林生態保護和建設與節能減排放在同等重要的戰略地位,既把森林生態保護和建設作為我國生態建設的主體,繼續抓緊抓好;同時,也要充分發揮森林對節能減排的積極促進作用,使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實現生態與環境的穩定、高效和良性循環。
節能減排與森林生態保護和建設並重也是黨中央、國務院從我國國情出發作出的重要決策。黨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宏偉目標,賦予了林業新的曆史使命。胡錦濤主席在亞太經合組織第十五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並代表中國政府鄭重承諾:到2010年中國森林覆蓋率由目前的18.2%提高到20%。這一舉措充分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將有力推動中國的森林生態保護和建設,造福幹秋萬代。
四、突出重點,進一步加強森林生態保護和建設
回良玉副總理強調指出:“維護生態安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維護氣候安全、緩解全球氣候變暖,維護木材安全、解決木材供需矛盾,維護能源安全、發展生物質能源,維護農村社會和諧穩定、促進農民就業增收,都要求林業有一個大的發展,都需要林業作出新的貢獻。”落實好中央的重大戰略決策,充分發揮林業在節能減排與生態保護和建設中的重要作用,當前必須要著重抓好以下重點工作:
(一)精心組織和實施好林業重點工程,大力改善我國生態環境
林業重點生態工程是推動我國生態環境改善的關鍵舉措。林業建設點多、麵廣、線長,覆蓋整個國土,要治理的生態問題和自然災害也比較複雜。林業重點工程已分別由國務院和國家發改委批準,並納入了《綱要》和國務院最近印發的《關於落實〈綱要〉主要目標和任務工作分工的通知》。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必須在加強生態保護、增強自然修複能力的同時,繼續組織實施好林業重點生態工程,有序推進天保、退耕、京津風沙源和三北及沿海等防護林工程、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濕地保護與恢複等工程,有組織、有計劃地大規模推進生態建設,以人工促進自然修複的方式,大力改善我國的生態環境。
(二)積極發展林木生物質能源,努力降低燃煤等能源消耗汙染
我國能源結構調整及能源建設亟待林業支撐。據估計,我國生物質能源至少有相當於7個大慶的能源儲量。全國每年森林采伐、木材加工等生物質廢棄物約1.4億噸,林木修枝等產生的生物質量有1億噸,樹木果實和天然樹脂達200餘萬噸。若能將這些資源的50%開發成能源,可以替代6500萬噸的石油能源。目前,我國尚有不適宜農耕的宜林荒山荒地沙荒地8.2億畝,如果利用其中的20%來種值麻風樹、黃連木等高產木本能源植物,每年可生產的生物質原料2億噸,相當千1億噸標準煤。
(三)組織編製和實施好《應對氣候變化林業行動計劃》,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氣候變暖已經成為21世紀人類麵臨的最大威脅之一。森林是最大的“貯碳庫”和最經濟的“吸碳器”。全球森林對碳的吸收和儲量占每年大氣和地表碳流動的90%。森林固碳已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重視。要依據《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充分發揮林業的特點和優勢,組織編製和實施好《應對氣候變化林業行動計劃》,摸清我國森林資源碳儲量的現狀和未來潛力,加強基礎研究和技術推廣工作,進一步明確林業應對氣候變化的主要目標、重點領域和主要行動,以及相應的保障政策措施。
(四)紮實推進城市森林建設和林業推進新農村建設
進入21世紀,我國城市化進程邁入快車道,以上海為核心的長江三角洲城市圈,以北京、天津為中心的環渤海城市圈,以廣州為核心的珠江三角洲城市圈迅速崛起。城市化的不斷加快對生態建設和環境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森林建設水平已成為城市環境治理的重要手段和衡量一個城市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標。要通過繼續舉辦中國城市森林論壇,開展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活動,不斷推進我國城市森林建設進程。
發展林業是加快農村生產發展的重要內容,是實現農村生活寬裕的有效途徑,是促進鄉風文明、實現村容整潔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國農村環境問題日益突出、治理難度也越來越大,必須把農村生態建設和環境治理提上重要的議事日程,充分發揮森林對農村生態建設和環境治理的重大作用,抓好集體林權製度的改革,繼續深入地開展好林業推進新農村建設和創綠色家園、建富裕新村示範工作,不斷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