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動態
廣西武鳴縣:甜筍讓淥龍人嚐到“甜頭”
上世紀80年代,廣西武鳴縣府城鎮淥龍村甜筍就因其脆、甜、香揚名縣內外,成為市場“寵兒”。然而,“小打小鬧”的種植和銷售並沒有讓淥龍村村民嚐到“甜頭”。2001年,淥龍村開始進行農業結構大調整,實施退耕還林,大規模種植甜筍,這才使他們的生產和生活逐漸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如今,淥龍村6800畝甜筍豐收在望,村民已經準備好迎接一年當中最繁忙和最有成就感的收獲季節。
一個季度“養活”一年
不到1000人的淥龍村坐落在綠色的群山之間,半山腰以上種的是淡綠色的速生桉,山下及山 裏是墨綠色的竹林,村民的房屋就掩映在鬱鬱蔥蔥的山竹間,安靜得隻聽到山鳥的鳴叫聲。
但這樣的寧靜將很快被打破。“每年的6月底開始熱鬧,並將一直持續到9月底。”淥龍村村黨支部書記潘海洋告訴記者。
潘支書口中的“熱鬧”是指外麵老板絡繹不絕地來到村口、把一車車甜筍拉出去的情景。
“很壯觀!這邊忙著割甜筍,那邊急著過秤,老人小孩都來幫忙……”村民蘇瑞建說。
淥龍村有7個自然屯230多家農戶,平均每戶都種了幾十畝的甜筍。每到甜筍收獲季節,淥龍村成為做甜筍生意的老板最青睞的地方。甜筍是三天一割,所以每隔三天淥龍村就熱鬧一次,每次就運出甜筍上萬公斤。在8月收獲高峰期,淥龍村甜筍變成了一天一割,這樣的“規模”讓村民切實嚐到了豐收的甜頭。
“我們村的生甜筍又香又脆,畝產至少1000公斤,價格一般為1.2至2元/公斤。”潘海洋告訴記者。
蘇瑞建家種有30畝甜筍,每年最少有1萬元的純收入,加上賣竹子所獲得的3000元至4000元,此項收入遠遠超過了種水稻的收入。
“以前一年忙到頭,每人年平均收入1000元;種甜筍之後,忙一個季度就可以養活我們一年。現在我們村年人均收入達到4000元。”蘇瑞建告訴記者。
規模種植出效益
純淨的土質和水質,加上村民為了不破壞甜筍純天然、純綠色的味道而不給竹子施化肥,淥龍村的甜筍一貫被看成野生產品。但盡管品質一直沒變,淥龍甜筍在2001年之前的“命運”卻遠沒有現在好。
“那時候路不好走,更重要的是沒有形成規模,老板收不到足夠的甜筍,成本太高,都不願意來。”潘海洋說,2001年以前的淥龍村僅種植1000多畝的甜筍,規模小,價格低,村民收入並不可觀。2001年,在武鳴縣林業局的鼓勵和幫助下,全村7個屯的黨員、村民代表共十多人前往田林考察。回來後,一些黨員代表積極試種甜筍。同時,武鳴縣府城鎮政府建了一家幹筍加工基地,專門收購淥龍村的甜筍,這大大地提高了村民種植的積極性。2002年,淥龍村擴種甜筍3000畝,到今年,該村的甜筍種植麵積已經達到6800畝。
“我們主要種毛竹,毛竹全身都是寶,都能賣錢!”蘇瑞建興奮地說,最能產生效益的當然是甜筍,但即便是竹葉、竹子也都能賣錢。毛竹葉子比較寬厚,有股沁人心脾的香氣,適合包粽子。每年的端午、春節前夕,淥龍村的竹葉都相當暢銷。至於竹子,自然是做成竹編。淥龍村有一句俗語——“孫不見公”,指一叢竹子不會“祖”“孫”共存。原來,為了保證甜筍的質量和生長周期,村民對成竹實行三年一砍,或賣掉,或者加工編織成農具。“我們村的老人都很擅長編織,竹籃、竹筐和竹篾都很受歡迎。”潘海洋說。
不但如此,淥龍村民還學會了利用市場——如果哪年甜筍不得價,他們會把甜筍加工成幹筍或者醃製成酸筍再賣,前者為50元/公斤,後者為2.5元/公斤,“今年春節,我們村的幹筍供不應求呢”。
淥龍村民在查看竹子生長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