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信息
生態文明:是遠還是近?
全球變暖、森林減少、物種瀕危、土地沙化、濕地縮減、水土流失、江河泛濫……環境與發展的衝突導致全球性的生態危機,呼喚著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的關係。
中國黨和政府站在中華民族長遠生存發展和維護全球生態安全的戰略高度,作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重大決策,並確定到2020年,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時,要使我國成為生態環境良好的國家。今年兩會上,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又提出,要讓我們的祖國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
“藍天碧水就是莫大的民生。”
“總理說的9個字,讓我們對夢寐以求的生態文明家園無限憧憬。”
“這正是我們最想擁有的。”
……
近日,記者采訪代表委員、接觸媒體記者、深入普通民眾,切身感受到人們對於生態文明的美好期待。
栗戰書代表 讓綠水青山成為永續利用的GDP
“要讓綠水青山成為永續利用的GDP!”全國人大代表、黑龍江省省長栗戰書說,作為一個生態大省、資源大省,黑龍江更應該在經濟和社會發展過程中節約能源和資源,保護生態環境,這是執政者的政治責任,也是對人民的莊嚴承諾。
“珍惜自然資源和生態稟賦,就是增強競爭力。”栗戰書代表表示,黑龍江省將堅持“生態立省”戰略,充分發揮黑龍江省的生態屏障功能,以林業為生態建設主體,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劉誌新代表 發展林業也是為生態文明建設提速
“我自己從來沒想過要離開林業工作。”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秦皇島市林業局副局長劉誌新即將到河北省人大常委會履新,他說這話時,言語誠懇,明顯流露出對林業的不舍。他說,林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而生態公益林建設是生態建設的重點之一,但當前我國生態公益林建設因為投入不足等原因,導致這種生態產品還不盡如人意。他建議國家加大對生態公益林建設的投入,這也是為生態文明建設提速。
梁季陽委員 生態環境不健康,又何來生態文明?
記者在電梯口攔截到全國政協委員、國家特邀國土資源監察專員梁季陽時,他謙虛地搖搖頭,說他是研究地理科學與國土資源的,采訪他恐怕收獲不大。他說,不能認為水電就是絕對綠色的可再生資源。雖然能源供應緊張,但我們不能無序開發水電資源,破壞江河生態,這樣會引發了一係列不可收拾的生態問題。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江河截流以後,水喪失自淨能力,必然導致水汙染嚴重、生物多樣性破壞。生態不健康,又何來生態文明?
王海波委員 讓生態理念自然融入每個人的腦海
在全國政協委員、河北省農林科學院副院長王海波看來,宇宙是海洋,地球是大海裏的一條船。人類不掌好舵,就隨時有翻船的危險。
“先破壞後治理的代價咱們承受不起,地球也承受不起。”王海波委員坦誠地對記者說,他並不覺得發展和破壞之間有必然的聯係,隻是人類還沒有智慧去突破,便將它們看成是一對矛盾。他希望,社會能摒棄愚昧的生存發展觀,有智慧地生活,讓生態理念自然融入每個人的腦海,就像人人知道在馬路上要遵守交規一樣。
采訪王海波委員的那天空氣中有浮塵。他說早上起來從窗戶看出去,能見度非常低。“實現生態文明的路並不短。”他感歎。
黃宏委員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長遠的問題
采訪全國政協委員、著名演員黃宏是在他馬上要去開會的前幾分鍾,但他的回答並沒有任何敷衍的痕跡。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長遠的問題,隻能鞏固加強,毀掉再造是不可能的。”黃宏委員深有感觸地回憶,在俄羅斯聖彼得堡,一個城市有90多條河,每條河流都自然地流淌,就像人的血管一樣。而中國的長江、黃河大動脈,泥沙淤積,血管一旦阻塞就很難恢複,應該讓它享受自由暢通的權力。
記者高秋萍 生態環境的改善最好是內外兼修
排隊等待安檢時,身後傳來一個女子濃鬱的台灣腔。記者轉過身去詢問,她笑笑,拿起記者證晃了晃,她是台灣三立電視台記者高秋萍。
聽到記者問關於生態的問題,她說,大陸很多地方她不太了解,就北京而言,生態環境的改善最好是內外兼修,內蒙古等地區的沙化治理和北京自己的城市綠化相結合,而且外在的建設也要和大家的生態意識的樹立相結合,這樣,生態文明才比較容易達到。
司機李玉山:要想生態好,多種樹才是硬道理
采訪途中坐出租車,司機李玉山師傅很健談,幾乎有問必答。談到生態文明,他爽朗地一笑,“好事,但這個不可能立竿見影。”
他說,生態文明首先還應該多植樹造林,加快沙區的生態環境治理,起碼不要讓我一天洗一次車。不過,李玉山師傅也說,相較於過去,北京現在的生態環境已經好很多了,以前,年一過完,沙塵暴就來了,而且持續時間很長,但看看今年,一天沙塵暴也沒刮過,這就是改善。讓我說啊,多種樹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