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動態
亞洲竹業從“以竹代木”到“以竹勝木”
竹材加工正向全竹利用和創新增長轉變
11月16日,亞洲竹業集團在德國法蘭克福證券交易所主板公開發行,成為第二家在德交所主板成功上市的中國企業。該集團全資子公司福建新日鮮食品開發有限公司是福建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從事竹製品綜合開發和利用。
憑借在竹產業10多年的拓展,這家公司基本完成了從農產品加工企業到自然資源開發企業的轉變。這種商業模式為公司的可持續經營和收益穩定增長提供了保障,也被眾多機構投資者看好。
每一個產業都有潛在的風險。日本早年的竹材加工業曾有過輝煌,但隨著其經濟的轉型,竹業從興旺走向了衰落。如何加快發展竹產業,正成為業界共同思考的問題。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齊生認為,我國竹產業界應從戰略的高度來思考和展望竹材利用的途徑,竹材加工業必須在充分了解竹類植物生物學特性的基礎上,科學地進行加工,合理地加以利用,摒棄“以竹代木”觀念,努力生產各種附加值高的“以竹勝木”產品,實現竹材加工產業的戰略轉移。
多年研究竹產業的中國林科院首席科學家、亞熱帶林業研究所研究員蕭江華表示,竹林經營的目標應該是高產、優質、高效、安全、可持續。高產是基礎,也就是資源要豐富,才能形成產業;優質就是竹資源質量要好,要符合加工的需要;高效就是要開發高附加值的加工產品,不能一味依靠消耗資源來換取利潤,要低投入、高回報。同時要堅持一二三產聯動。一產是種植業,要擴大種植麵積,提高產量和質量;二產是要大力發展加工業,特別是精深加工,提高資源附加值;三產就是發展貿易,開拓竹產品市場空間。隻有三產聯動,竹產業才能協調發展。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教授趙仁傑則認為,我國在竹資源的工業化應用上已經走在世界前列。過去產品主要局限在竹膠合板、竹工藝品、生活用品等物理應用方麵,其實竹產品的開發利用範圍很大,前景非常廣闊。竹子的化學應用是今後的研究方向,這方麵的科技含量很高,產品附加值也高。竹加工企業必須注重科技創新,在提高產品附加值上下功夫。
從事竹製品行業的人都知道,賣一個筍頂多1元錢,賣一根竹至少10元錢,而加工一根竹起碼賺20元,如果是製成竹炭之類的科技產品,利潤就更高了。各竹產區近年都相繼出台了不同鼓勵竹產業發展的政策並已初見成效。不僅竹業加工利用水平不斷攀上新台階,竹林資源的多種效益也得到有效開發。
依托竹資源開展生態旅遊等第三產業在浙江、福建、四川等產竹省區迅速發展,已成為竹產業新的經濟增長點。如浙江安吉縣農民人均收入和縣財政收入的1/3以上來自竹業,福建省竹業產值上億元的縣已有近20個。
福建建陽市黃坑鎮近年來通過實施“以竹強鎮、以竹富民”措施,全鎮竹業總產值已達1.2億元,形成了從竹筷、竹勺到竹地板的係列產品,每一根竹子的竹篼、竹梢、竹節、竹絲和竹粉都得到充分加工和利用,大大提高了毛竹的綜合利用率和附加值。
以筍竹為農村經濟第一大主導產業和農民增收致富的主渠道的浙江臨安筍竹麵積達到了48.9萬畝,2006年全市竹業總產值24億元,竹筍的產值642億元,產區15萬竹農近六成收入來源於竹業。
隨著竹產業資源培育、加工利用和旅遊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公司+農戶”、“公司+粗加工戶”成為產業化經營的有效模式。同時,各類先進適用技術的應用,竹業科技型企業蓬勃發展,竹材加工正向全竹利用和創新增長轉變。竹業龍頭企業正成為竹業技術和產品創新的主體。
據了解,目前全國年銷售收入過億元以上的竹加工企業超過10家,5000萬元以上的近30家,1000萬元以上的有300餘家。竹產業化、市場化進程明顯加快,全國年生產竹材達11.52億根,竹筍產量達420萬噸,竹地板產量約600萬平方米,竹膠合板產量達167.32萬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