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動態
福建三明:三位農夫賣筍致富有道
餘榮賢:挖筍回填土河灘賽竹山
“他夠牛,一畝河灘地趕上別人兩畝竹山了!”在建寧縣溪源鄉,提起餘榮賢,不少人豎起了大拇指。
二十多年來,餘榮賢沉下心來開發河灘地,把一片片別人認為不可能長出毛竹的河灘地,改造成了一塊塊長出“金娃娃”的寶地。
溪源鄉是三明市“十佳毛竹之鄉”,竹山麵積7.2萬畝,筍竹業是當地農民收入的支柱產業。
餘榮賢家在東溪村,這個村的竹山不多。早在上世紀80年代,餘榮賢就看到了種竹的光明前景,但他家沒有竹山,餘榮賢就把目光投向了無人問津的河灘地。
“瞎花那功夫做什麼,還不如上山砍擔柴燒呢。”知道餘榮賢要在河灘地種竹後,滿村人都在笑他。但餘榮賢的性格卻是,認準了一條道,一定要走到頭,在村人的閑言碎語中,他全身心地投入到“造林”的工作中去了。
清亂石,燒雜草,挖樹蔸……一項項看似簡單卻很困難的工作開始了。每次清理灌木叢,餘容賢的身上、手上全是一條條的血痕;河灘地泥土不夠,餘榮賢就挑著簸箕,從山上挖來黃土填上。他終於整出兩畝河灘地,不料,第二年夏天的一場洪水,把剛成活的竹苗衝得一株不剩,餘榮賢的努力付之東流。
望著一片狼藉的河灘地,他欲哭無淚。一天,餘榮賢無意中發現,角落裏,還存留著一株羸弱的竹苗。餘榮賢又有了新的動力,繼續在河灘地種竹,這次他在邊上用石塊壘起了“防護牆”。
如何讓河灘地的經濟效益趕上竹山,餘榮賢花了不少心思。他到鄉文化站,借來有關毛竹種植的圖書,對照書上寫的內容,深翻泥土,鏟除雜草,還為毛竹下肥料。為了防治竹林病蟲害,餘榮賢還到林業部門買來“白菌炮”,在竹林裏燃放;每隔兩年,還要為老毛竹注射生長素,提高出筍量……如今,這些措施對溪源鄉竹農來說,早已不是什麼新招,但不少人說,如果早跟著餘榮賢這麼幹,竹山效益會比現在好得多。
二十年來,餘榮賢利用閑暇時間,陸續開墾出十餘畝河灘地。如今,他每畝河灘地收入達1200多元,每畝收入是其他竹農的兩倍。這兩年來,餘榮賢在每次挖出筍後,還要把挖出來的泥土回填,以保護竹鞭不受損傷,這一招讓其他竹農知道後,也開始學著做。因為大家都服餘榮賢。(王華耀)
林榮厚:露頭就培土綠筍賣價好
林榮厚,尤溪縣城關鎮下村村民。他種綠竹才3年,就成了尤溪種綠竹最多的農戶。老林的種竹經是:高標準開發,“綠竹山能成聚寶盆”。
林榮厚現在經營著500多畝的綠竹林。在種綠竹之前他種了8年的的烤煙。2004年,經縣竹管站介紹,在縣鄉優惠政策的扶持下,林榮厚和同村村民一同承包了距家4.5公裏的黃林坑300畝山場開發、種植綠竹。
他每天起早摸黑,鋤草、鬆土、培土,擴穴整地,像照顧孩子一樣精心打理這片竹林。縣裏對采取科學方式種植綠竹的竹農,每畝竹山都有一定比例的化肥補助。老林利用這一優惠政策,對竹筍實施無公害化培育,按配方施肥,不僅產量成倍增長,而且產出的綠筍都成了綠色產品。縣林技員定期對該片綠竹的培育進行指導,福建農林大竹類研究所也把他的這片綠竹林作為技術扶持項目。經過兩年發展,他的竹林成為當地綠竹高產示範園。2005年,山上已經有部分的綠筍產出;2006年,長勢好的綠竹每叢基本上都在6根以上。
有養護就會有筍,老林深諳精耕細作的道理。綠竹的出筍是每年6月到10月,綠竹養護關鍵在培土,筍一露頭就要培土,這樣長出的筍色黃口感好,賣價好。在出筍期,林榮厚精心把握好培土高度,確保筍的品質,他的竹林生產的綠筍個頭適中,非常走俏。這一年綠筍產量達3萬多公斤,光是賣綠筍的收益就超過了6萬元,投入跟產出基本扯平。
林榮厚嚐到了甜頭,加快了發展的步伐。2006年他又和村裏簽訂了林地使用合同,投入5萬元,采用挖掘機整地,修機耕路、竹林便道,建蓄水池,從而完善了竹山基礎設施建設。這一年他高標準開發豐產綠竹200畝。在他影響下,下村村已有7戶村民種植了140多畝綠竹。
“標準化生產,沒有技術不行了”。老林告訴我們,綠竹種植、生產、加工、保鮮等各個環節都要有規範的技術要求,一些農民隨意挖筍,往往達不到企業的收購要求。去年,在縣竹管站的幫助下,老林投入3萬元建立了一個2噸的保鮮池,這樣綠筍保鮮時間可延長至1周左右;他還把鄰近鄉村竹農的筍收集起來,集中統一銷售,以提高價格。
據老林介紹,今年綠筍產量可達15萬公斤,按平均每公斤2元計算,今年他就可以收回成本還可獲得一些收益,預計明年產量可達35萬公斤。“現在這綠竹山成了我們的聚寶盆。”林榮厚說,下一步,他想組織一個協會,指導竹農生產,對外統一簽訂訂單,產品統一銷售,統一定價,增加竹農收入。(建光新瑜)
羅可炳:噴灌保溫種苦竹筍早上市價倍增
羅可炳是沙縣高橋鎮官林窠村的村委會主任。看似寡言少語的他,說起村裏、地裏的事情是滔滔不絕、頭頭是道。村民們一提起他,都說:“跟著主任幹,地裏總能刨出金來。”
去年冬,他領著同村的9個村民,把村裏的冬閑田集中起來,種植大球蓋菇。三四個月下來,每個村民都有萬兒八千下口袋,這還不耽誤春季種水稻。
羅可炳“會刨金”,可有三處過人之處。
跑市場,是羅可炳的第一個法寶。每年農閑,他最忙的就是看電視、讀報紙、跑市場,了解行情,再有針對性地種植。2004年,他看到雜交蘆柑———天草,非常暢銷,就發動村民們利用荒山或疙瘩地進行種植,村民們認為投資大,見效慢,都不願種。羅可炳就把自家的十幾畝蜜桔砍了,全部種上天草。去年,天草掛果,價格是蜜桔的十幾倍,且供不應求。這下,大夥都向他討要果苗,幾個月時間,全村天草的種植麵積就發展到了200多畝。
巧種植,是羅可炳的第二個法寶。官林窠村有不少山陡地瘠的山丘,立地條件差,原先有人在這裏種過苦竹,但效益不好,就荒廢了。羅可炳從村民手中租下10畝苦竹林,請縣農科所專家當技術指導,采用噴灌和保溫設施種植,苦筍每年3月初就開始上市,比原來提前了2個多月,苦筍的價位也從上市旺季時的每公斤4至6元,提高到了每公斤12至16元,每畝苦竹林效益近2000元。同樣,羅可炳也把自己的苦竹種植經驗傳授給了村裏其他村民,現在官林窠村已建立起了100畝紅梢苦竹示範片,帶動推廣麵積100多畝。
細盤算,是羅可炳的第三個法寶。俗話說得好:“吃不窮、穿不窮,計劃不到就受窮”。羅可炳的箱底有兩本賬,一本“農田賬”,一本“家務賬”。從每年買種子、買化肥、買地膜,凡是花在地裏的錢,他都一五一十地記在“農田賬”上。而家裏的柴米油鹽醬醋茶、日常開銷等都記在“家務賬”上。有了這兩本賬,不但收入支出一目了然,而且從賬本也能推算出花在哪些地方的錢是不必要的開銷,花在哪些地方的錢還需要多投入。這樣就保證了生產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