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行業動態>詳細內容

行業動態

[走漓江特別報道]竹海裏的別墅(上)

來源:桂林生活網—桂林晚報2007年6月11日 作者:鄭斌 黃月波 文燁 鄭利平 發布時間:2007年06月13日 閱讀: 字體:【】 【

每一根毛竹,都是華江人的命根子

菜木塘新村,華江最醒目的別墅村

記者  鄭斌  黃月波  文燁  鄭利平        華江瑤族鄉黃臘嶺村,27歲的段虹光今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找一個滿意的地方建別墅。盡管段虹光現在的房子足夠寬敞,屋前屋後還有很美的竹海,但他覺得交通不方便,還是想找一個離公路更近的地方建新房。

    離黃臘嶺不到4公裏處的公路邊,菜木塘村李大興家總造價32萬元的別墅已經建好快3年了,建這棟別墅,李大興用了近10年時間。

    1982年,華江開始推行分田到戶,李大興一家6口總共分到了大約120畝竹林、不到10畝水田、旱地和30畝荒山。用了一年多時間,李大興將30畝荒山全部種上了杉樹。

    20年後,李大興忍痛將滿山的杉樹林換種成了竹子,因為,每次將杉樹從山上運下山,都要損壞20、30根毛竹。那一年,華江毛竹的價格可以賣到12元一根,比5年前翻了一番,比20年前則漲了近20倍。

    2004年,新種的竹子全部成材,李大興用賣竹子的錢,將原來的平房,變成了現在這一棟3層樓的別墅。

    今天,段虹光和李大興家裏的竹林,每年都給他們帶來不低於10萬元的收入。六洞河邊,一浪高過一浪的竹海,已經成了像他們一樣的華江農民源源不斷的錢袋子,更是他們的命根子。

    在華江,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嫁出去的女兒不能分到竹山,因此,李大興的二女兒李玉林找了個上門的丈夫,這樣她就名正言順地保留了自己名下的竹山。現在,李玉林是全家最能幹的女人,負起了打理全家竹山的責任。同樣的原因,李大興的弟弟李大旺3個女兒招的都是上門女婿。

    在華江,當地人現在基本都雇傭外地人幫砍竹子。去年,李玉林雇了7個民工,在自己試驗“低改”的4畝竹山上砍下了840根竹子,以每根18元左右的價格,全部賣給了一路之隔的堂兄蔣勇的竹製品加工廠,這批竹子,在蔣勇的廠裏,可維持兩天的生產。

    因為是鄉親的緣故,菜木塘村將近1萬畝的竹山上每年砍下的竹子,大多是賣給蔣勇的加工廠的,而這僅僅隻占工廠用材量很小的一部分。

    價格的不斷上漲,以及供不應求的市場,讓華江竹海的麵積在不斷擴大。

    華江瑤族鄉人口1.5萬,總麵積422.28平方公裏。據鄉政府統計,2005年,全鄉耕地麵積1.36萬畝,林地麵積54.5萬畝,其中毛竹占18.57萬畝, 年產毛竹450萬條。2006年,全鄉耕地麵積1.1萬畝,竹林麵積提高到23萬畝,毛竹年砍伐量高達600萬根。 

    多種毛竹就能多致富,這種樸素而簡單的理解,使毛竹種植麵積繼續延伸,在華江農民中,這是極合理不過的選擇。

    隻要是可以種且被允許種竹子的地方,竹海就在自然地擴張。

    菜木塘50多戶人當年分到的近500畝水田和旱地,現在基本成了林地和竹地,有的連自留菜地裏也種了竹子。現在,每天都有一輛車專門到桂林屏風菜市去批發蔬菜回村來供應給村民,村民不用自己種菜。

    今天,全村隻有2家人還耕種著為數不多的幾畝水稻,這是菜木塘村的村民沒有從農民完全變成林農的最後一點證明。

    站在黃臘嶺村段虹光家門前的曬坪上遠看對山,竹海也同樣從山腳蔓延到山頂。

    段虹光指著山腰一個顏色明顯比竹海顏色更深的小點說,“就那裏還有一棵老樹,因為樹下有別人的祖墳,那樹才留得下來,要不早砍掉了。真可惜,一棵樹占那麼大地方,起碼少種30蔸竹子。”

    “你再過幾年來看,這些地裏可能也全是竹子了。”段虹光指著村裏一些菜園子說。

    黃臘嶺村是出產華江最有名的六洞茶的地方,據說乾隆皇帝微服巡遊到此,品了一壺六洞茶後讚不絕口,六洞茶從此被當做貢品送進紫禁城,一時名揚一方。在段虹光屋後的山嶺上,曾有20餘畝生長了百年的茶林,現在茶林裏也長滿了竹子。

    以前,村裏很多人摘茶炒茶葉,一年也出產幾百斤六洞茶。現在全村隻有一家人還在加工茶葉,按村民的說法是,“辛辛苦苦一年搞那點茶葉,才賣25塊錢一斤,還不如種毛竹。”

    有名的六洞茶,已經淹沒在竹子的海洋裏。        

    在菜木塘村近50棟的別墅中,李大旺的別墅不算最氣派,但他絕對是村裏公認的能人。

    能砍的樹都砍了,竹子向四周瘋長,但山地畢竟有限,於是,當地人在竹林畝產量上動起了腦筋,目的隻有一個,提高毛竹的單產量。

    華江最早動這個腦筋的,是李大興的弟弟李大旺。

    1997年,李大旺就嚐試著對自己山上的竹子進行人工管理,在此之前,華江所有農民的竹山上都是放任竹子自由生長、自由繁殖,受雜木生長、土壤營養程度等影響,這時的竹子畝產量並不高,每畝年產竹隻有30、40根左右。

    李大旺人工管理的嚐試取得了成功,他試驗的竹山畝產竹子達到100多根,這事在華江引起轟動:每畝毛竹產量翻兩倍,就相當於土地也多出了兩倍。

    李大旺被請到鄉裏去傳經。他的嚐試,與當地政府至今仍提倡的“毛竹低改”不謀而合。華江瑤族鄉趙代林鄉長解讀“低改”就是“修山、撫育、複墾、合理砍伐、抽溝施肥”,也就是把竹林裏的雜木、雜草全部清除,對山地重新開墾,在竹株間挖溝施肥,按毛竹成年和幼年分批砍伐。

    用“低改”提高毛竹產量的做法得到當地群眾熱烈響應,到2006年,全鄉80%的竹林實行了毛竹低改和毛竹豐產林技術,還建立了9個毛竹豐產林示範點。

    李大旺對毛竹習性掌握得很地道了,他很肯定地認為,當地毛竹長得好,離不開六洞河豐富的水資源和兩岸適宜的氣候。

    在采訪中,六洞河邊很多村民都回憶起,在上世紀90年代初以前,六洞河的水很大,竹排直接可以順水從貓兒山放到溶江,現在,很多地方水淺得放不起竹排了。

    這樣的情形,李大旺也記得,他曾是無數華江放排人中的一個。每天麵對不能放排的六洞河,他也歎息六洞河的魚越來越少、河邊水柳曾經的風光不再、以及兩岸闊葉林越來越少,但他堅持認為,這與竹林一點關係也沒有,竹林也是林啊。

    他的這種堅持,與華江大部分農民一致。

    與竹林有關係的是華江農民的生活,竹子收成的好壞,竹林麵積的大小,決定著大多數華江農民的生活方式。當竹海在六洞河兩岸向大山的更深處延伸,一條與竹子有關的規模龐大的產業鏈也同時形成,竹子便成了華江,這個漓江源頭第一鄉的經濟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