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行業動態>詳細內容

行業動態

廈門特區25周年巡禮:對台交流合作的窗口和橋梁

來源:不詳 作者:佚名 發布時間:2006年12月20日 閱讀: 字體:【】 【

    12月17日,由廈門市委、市政府組織的“市民看工程、感受新成就”活動啟動,首批活動就吸引了600多名市民積極參與。活動旨在讓市民感受25年來特區建設的輝煌成就和新一輪跨越式發展的勃勃生機。 中新社發 豐曉飛 攝


版權聲明:凡標注有“cnsphoto”字樣的圖片版權均屬中國新聞網,未經書麵授權,不得轉載使用。

  中新社廈門十二月十九日電 題:對台交流合作的窗口和橋梁

  中新社記者 楊伏山 陳悅

  閩台一水相連,彼此淵源割舍不斷,有地緣近、血緣親、文緣深、商緣廣、法緣久等“五緣”之說。對台區位優勢獨領風騷的廈門,因而獲準設立經濟特區,被中央政府賦予特殊曆史使命。

  二十五年過去了,特區發展軌跡告慰人們,廈門不辱使命,交出了一份亮麗的答卷:在對台交流合作方麵,廈門既是窗口,更是橋梁,成就了海峽兩岸相互交融的前沿平台。

  即使是在兩岸交流交往日益密切、深入,廣大台商西進大陸投資步伐由沿海地區向內陸地區縱深發展的今天,仍有越來越多重量級的台資企業青睞廈門,選擇這裏作為自己施展抱負的理想之地。

  台灣工商協進會理事長、台灣東元集團董事長、在台灣政、經兩界均擁有相當影響力的黃茂雄先生,今年十一月中旬,毅然把其集團未來國際化發展戰略——“七星計劃”的第一個項目放到了廈門,選擇廈門作為東元集團在大陸的研發中心、銷售中心和服務中心。

  黃茂雄先生在廈門火炬高新區信息光電園舉辦廈門東元科技有限公司開業慶典時,對記者有感而發的一番肺腑之言,或許有助於人們了解廈門在兩岸經貿交流合作中扮演角色的輕重。當他在慶典儀式上聽到耳熟能詳的《鼓浪嶼之波》動人的旋律,感慨萬千地表示,廈門、閩南是大多數台灣人的原鄉,台商回來投資是一種回歸,是一種對先人的緬懷。

  仔細盤點廈門創立特區以來,特別是自一九八五年中央先後批準廈門設立杏林、海滄、集美三個台商投資區,賦予廈門地方立法權以來,廈門充分運用區位優勢與政策優勢,先行先試,屢建奇功,在閩省、在大陸對台交流合作大格局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性,便顯得格外醒目。

  從台胞最初經由廈門返回大陸探親旅遊、尋根謁祖到投石問路、投資經商,廈門作為兩岸交流交往的窗口和經貿合作的橋梁,脈絡日漸清晰。權威統計數據顯示,一九八一年廈門設立經濟特區之初,回大陸旅遊在廈過夜台胞人數僅三百六十多人次,到二00五年,這一數字已劇增至二十三萬八千多人次,近年來廈門每年接待台胞人數均維持在二十到二十五萬人次;從一九八三年第一家台資企業三德興公司落戶廈門,到今年上半年,廈門全市已累計批準台商投資企業兩千四百五十多家。

  一九九七年四月,中央政府賦予廈門兩岸直航試點口岸之一,廈門實現與高雄集裝箱試點直航,終結了兩岸人為隔絕近半個世紀不能直接通航的曆史,兩岸經貿合作從此揭開新的篇章,廈門在兩岸經貿合作中獨特的橋梁作用也更上層樓。

  自二00一年一月二日廈門、金門實現海上直接通航之後,廈門因實現廈金貨物、人員直航,受理台胞落地辦理往返大陸通行證,開辦五年期台胞證辦證中心和赴金門旅遊業務,廈門航點實現兩岸包機直航等一係列具有曆史意義的突破,不負眾望成為兩岸客貨往返的主要口岸和黃金通道。

  廈門既是台胞認識大陸的窗口,也是大陸沿海和內陸地區引進台資的窗口。從一九八七年九月八日,廈門、泉州、漳州、龍岩四地市聯手主辦的閩南三角區外商投資貿易會至今,近二十年來,年年在廈舉辦的“九•八”投洽會,從閩省內區域性洽談會到口岸洽談會到國家級投資貿易洽談會,廈門為大陸各地透過這個窗口對台招商引資,立下了汗馬功勞。

  在連戰實現破冰之旅訪問大陸,兩岸關係出現新形勢之時,廈門又緊抓開放台灣農產品銷售大陸的契機,建設大陸規模最大的台灣水果銷售集散中心,成為大陸台灣水果集散地。

  廈門既是大陸對台經貿的橋梁,也是台灣聯結大陸市場的橋梁。在台灣新一輪產業外移漸成趨勢之初,廈門即主動創造條件加以對接,高效率、大手筆營造軟硬環境,為台灣光電、石化、軟件等產業西移鋪路搭橋,在投資廈門的台商中傳為美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