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信息
治理前後兩重天
為了解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區的治理情況,我們先後3次分西、中、東3線,奔波數千公裏,曆時近兩個月,深入到工程區的12個縣(市、區、旗)進行實地采訪。
我們到達的第一站是黃羊灘。它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縣東南部洋河南岸,距北京直線距離138公裏。治理前多為流動和半流動沙丘,是永定河上遊占地14.6萬畝的特大沙灘。2000年前,黃羊灘每年被大風刮走的表土達1萬多噸,當風力達到4級時就形成揚塵或沙塵暴侵襲北京,是危害北京生態環境的“禍首”。
自2000年實施工程治理以來,黃羊灘已經治理了8.88萬畝流動和半流動沙丘。我們在現場看到,側柏、榆樹、紫穗槐、沙柳、沙棗、沙蒿等植物把沙地覆蓋得嚴嚴實實,各種草障、沙障將流動和半流動的沙丘捆綁得服服帖帖。張貼在宣化林場宣傳櫥窗內的一組組同景大型照片,訴說著這個地區治理前後的巨大變化。我們驅車在這片治理區走了近兩個小時,看到的是滿眼的綠色。途中,我們隨機采訪了正在勞作的洋河南鎮茹家窪村60歲的老農茹海傲。他說:“黨的政策好啊,治沙治得好哇!以前這裏一刮風,人都站不穩,眼都睜不開,現在沒那事了,再怎麼刮風也不起沙了。”
在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區,我們來到位於距縣城僅幾公裏的金沙灘。這裏原來連綿數十裏都是裸露的沙荒地,是山西雁北地區刮向京津地區沙塵的主要策源地之一。站在一處高地上四顧,目之所及,方圓幾公裏內,到處是大大小小的喬木和灌木。陪同我們采訪的區林業局局長李文明告訴記者,經過五六年的連續治理,這裏已經成了朔城人們前來休閑鍛煉的森林公園。工程實施5年,朔城區就完成國家下達的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建設任務62.44萬畝,每一個朔城人都感受到了這些年來生態環境所發生的巨大變化。
我們坐車在治理區內整整走了一個下午,所到之處都是綠色合圍。朔城人結合本地特點創造了“6+1”治理模式,即“一行灌木,六行苜蓿”。灌木3米一帶,帶寬1米,通常是種植檸條,灌木行間間作6行苜蓿,行距40厘米。檸條當年生長達30厘米以上,苜蓿當年生長50厘米,造林當年林草覆蓋度就達50%,第二年可達80%,且造林當年就能充分發揮防沙治沙、保持水土的生態效能。我們看到,在連綿起伏的地麵上,一望無際有規則地鋪設著這樣的“6+1”矩陣,場麵十分浩大。
我們到達山西省山陰縣西山項目工程區時,站在山頂看不到盡頭的全是由油鬆、樟子鬆和檸條、紫穗槐等組成的人工林海,樹木高的有五六米,矮的一兩米,一座山接著一座山,一道嶺連著一道嶺。同行的山西省造林局副局長趙百選告訴記者:“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實施以來,在山西境內,經過6年多的艱苦努力,南起朔城、代縣,北到大同、陽高,以太大高速公路為主線,已經建成了連綿180多公裏共215萬畝的工程連片區。再過十年八年,這裏必將形成一道人工林屏障,徹底阻斷雁北地區以北、以西的沙塵南移東侵,其巨大的生態、經濟、社會效果不容置疑。”
同行的山陰縣治沙辦主任張守富接過話茬兒說:“我們站著的這個地方,正是趙局長所說的連片工程區的最中間。工程區在我們縣境內麵積為41.16萬畝。用不了等十年八年,現在項目本身就發揮了巨大作用。”他接著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1991年7月29日,西山地區下了一場中雨,雨雖不大,但從山上衝下來一股洪流,把縣武裝部的彈藥庫和一部分建築物衝得稀裏嘩啦。這兩年,同樣大小的雨下了好幾次,由於山上都種了樹,雨水根本下不了山,連縣城邊上河裏的水都沒有變渾。
在大同縣巨樂鄉采涼山我們看到連綿12萬畝的工程區,一山連一山的鬆、楊以及沙棘、檸條等各種喬灌草有機組合成浩大的綠色方陣,規模宏大。縣林業局的同誌告訴記者,這一帶是風口,治理前是一望無際的沙荒地,每年都要被大風刮掉一層厚土。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實施以來,全縣共完成工程治理任務72.28萬畝,林草覆蓋率由過去的22.6%增加到51.2%。當地村民殷有進、杜宏金等人說,治理前,大風一刮黃沙四起,院裏炕上全是土。現在好了,風好像也少多了。
在河北省豐寧縣小壩子鄉,我們來到當年朱鎔基總理視察過的地方。曆史資料照片顯示,當年這裏的沙子已經把老百姓的房子埋了半截。2000年以前全鄉沙化土地麵積113.3平方公裏,大小流動沙丘82處,沙坡19個。6年來,完成退耕還林4.37萬畝,人工造林5400畝,圍欄封育5980畝。在現場我們看到,已經平整的沙地上栽植的樹木緊鎖著沙地。
在豐寧壩上千鬆壩林場施業區,我們看到一排排整齊的落葉鬆、樟子鬆、樺樹等挺立在料峭的寒風中,高的六七米,矮的一兩米,在數十公裏範圍橫起一道總麵積達62萬畝的綠色屏障。河北省林業局治沙辦副主任張進獻告訴記者,從1999年開始河北啟動“再造三個塞罕壩林場”工程,2001年此工程並入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範圍。現在已累計完成造林綠化219.8萬畝,占計劃的103.2%,其中人工造林175.2萬畝,占計劃的101.3%;封山育林44.6萬畝,占計劃的111.5%。等到項目最終完成的時候,將在壩上地區形成一個總麵積達400萬畝的人工林海。到那時,壩上將成為對京津地區生態保護的綠色防線。
在內蒙古自治區多倫縣淖爾鎮新民村的南山梁,朱鎔基總理當年視察的地方,如今植被茂密。經過6年的艱苦治理,這裏植被蓋度達到90%以上。為了找到一塊沒有治理的沙丘看看原來的樣子,我們在這裏居然跑了大半天。世代居住在這裏的70歲的村民趙成祥老人向我們描述了這裏生態環境的變化。他說:“治理前,這裏是一個大流動沙丘,每年推進幾公裏。以前覺得離我們很遠的沙丘,幾年工夫就到了家門口,最後爬上了房頂,我們村幾十戶人家都搬走了。現在你看,這裏的沙丘都被治住了,看不到露著的沙子了。”
同行的縣林業局局長高振崗告訴我們,多倫縣境內原有風蝕水蝕地麵積3365平方公裏,占土地總麵積的89.2%,有橫貫東西總長度達135公裏的三條大沙帶。經過6年治理,現已完成林業治理任務141.95萬畝,草地治理31.27萬畝,暖棚建設3.2萬平方米,小流域治理11.25萬畝。全縣210萬畝嚴重沙化土地中,70%得到了有效治理,基本遏製了沙化土地擴展的趨勢。
在內蒙古正藍旗,我們“遊曆”了幾乎大半個渾善達克沙地。在沙地南緣桑根達來鎮烏日圖敖嘎查(村),我們看到齊腰深的牧草長勢很好,格希格都仁和巴圖巴雅爾等牧民正在用大型打草機打草。旗林業局女副局長刀日娜說:“這裏原來是流動的沙地,每年差不多要推進十幾公裏,現在治住了。”在沙地東北角的賽音胡都嘎蘇木(鄉)吉日嘎朗圖嘎查(村),我們看到這些年飛播的楊柴、沙打旺、榆樹、沙柳等長勢茂盛,大片大片的沙丘已經治理。在沙地腹地的水泡子裏,我們還有幸地看到成百上千隻白天鵝。林業局的同誌說,經過這些年的治理,整個沙地的生態環境可以說得到了明顯改善,天鵝、狼等野生動物多起來了。但現在約有三分之一的沙地還沒有徹底治理,剩下的都是一些難啃的硬骨頭。
在內蒙古赤峰市的敖漢旗,我們在西拉木倫河南岸的治理區內看到多種沙生植物十分茂密,而隔河相望的對麵非治理區,卻是滾滾黃沙,形成鮮明的對照。敖漢旗是我國治沙事業的一麵旗幟,幾十年治沙不止,流動沙地由1957年的57萬畝減少到現在的8.79萬畝;半流動沙地由171萬畝減少到現在的5.22萬畝;森林覆蓋率由不足10%增加到現在的40%。特別是近幾年,治理的力度更大,效果更好。
同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河北康保縣2000年以來累計完成造林120.8萬畝;蔚縣近6年來依托工程種植杏扁50萬畝;山西懷仁縣近6年來完成工程治理任務41.59萬畝;內蒙古寧城縣近5年累計完成建設任務93.94萬畝……
當然,治理工程到現在隻有短短的6年,治理整體效果也隻能是初步顯現。但不能否定的是,經過工程治理,治理區的生態環境確實發生了大變化,這一點,隻要你走進工程區隨時都可以感受得到。
據國家林業局調查,到目前為止,內蒙古工程治理區林草植被蓋度普遍增加兩成以上,有的達到了80%以上;河北省工程區植被蓋度平均增加三成以上,植被蓋度達到50%;山西省工程區森林覆蓋率由2000年的12%提高到現在的22%;京津地區防護林體係已基本形成,沙化程度明顯減輕。據監測,京津工程區在近5年間流動沙地減少3.9萬公頃,半流動沙地減少11.6萬公頃,固定沙地增加79.3萬公頃,其中,林地麵積增加46.8萬公頃,草地麵積增加32.5萬公頃,沙化耕地減少53.4萬公頃,有效遏製了地表起沙。據測算,與工程啟動之初的2000年相比,工程區空氣含沙量平均減少15.8%;風沙天氣平均減少17天;北京城區可吸入顆粒物達標天數平均增加了34.6%。
長期奮鬥在治沙第一線的內蒙古赤峰市林業局局長白音巴特爾說:“沙地,治與不治是完全不一樣的。在適宜治理地區,必須實行工程治理。以工程治理為主體,輔之以必要的封禁和其他措施,是盡快根治沙患最有效的手段。如果單純地靠自然修複,需要200年才能形成森林複式結構,且不能有人為破壞。200年,我們等得起嗎?沒有人為破壞,現實嗎?”(中國綠色時報2006-12-07)
我們到達的第一站是黃羊灘。它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縣東南部洋河南岸,距北京直線距離138公裏。治理前多為流動和半流動沙丘,是永定河上遊占地14.6萬畝的特大沙灘。2000年前,黃羊灘每年被大風刮走的表土達1萬多噸,當風力達到4級時就形成揚塵或沙塵暴侵襲北京,是危害北京生態環境的“禍首”。
自2000年實施工程治理以來,黃羊灘已經治理了8.88萬畝流動和半流動沙丘。我們在現場看到,側柏、榆樹、紫穗槐、沙柳、沙棗、沙蒿等植物把沙地覆蓋得嚴嚴實實,各種草障、沙障將流動和半流動的沙丘捆綁得服服帖帖。張貼在宣化林場宣傳櫥窗內的一組組同景大型照片,訴說著這個地區治理前後的巨大變化。我們驅車在這片治理區走了近兩個小時,看到的是滿眼的綠色。途中,我們隨機采訪了正在勞作的洋河南鎮茹家窪村60歲的老農茹海傲。他說:“黨的政策好啊,治沙治得好哇!以前這裏一刮風,人都站不穩,眼都睜不開,現在沒那事了,再怎麼刮風也不起沙了。”
在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區,我們來到位於距縣城僅幾公裏的金沙灘。這裏原來連綿數十裏都是裸露的沙荒地,是山西雁北地區刮向京津地區沙塵的主要策源地之一。站在一處高地上四顧,目之所及,方圓幾公裏內,到處是大大小小的喬木和灌木。陪同我們采訪的區林業局局長李文明告訴記者,經過五六年的連續治理,這裏已經成了朔城人們前來休閑鍛煉的森林公園。工程實施5年,朔城區就完成國家下達的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建設任務62.44萬畝,每一個朔城人都感受到了這些年來生態環境所發生的巨大變化。
我們坐車在治理區內整整走了一個下午,所到之處都是綠色合圍。朔城人結合本地特點創造了“6+1”治理模式,即“一行灌木,六行苜蓿”。灌木3米一帶,帶寬1米,通常是種植檸條,灌木行間間作6行苜蓿,行距40厘米。檸條當年生長達30厘米以上,苜蓿當年生長50厘米,造林當年林草覆蓋度就達50%,第二年可達80%,且造林當年就能充分發揮防沙治沙、保持水土的生態效能。我們看到,在連綿起伏的地麵上,一望無際有規則地鋪設著這樣的“6+1”矩陣,場麵十分浩大。
我們到達山西省山陰縣西山項目工程區時,站在山頂看不到盡頭的全是由油鬆、樟子鬆和檸條、紫穗槐等組成的人工林海,樹木高的有五六米,矮的一兩米,一座山接著一座山,一道嶺連著一道嶺。同行的山西省造林局副局長趙百選告訴記者:“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實施以來,在山西境內,經過6年多的艱苦努力,南起朔城、代縣,北到大同、陽高,以太大高速公路為主線,已經建成了連綿180多公裏共215萬畝的工程連片區。再過十年八年,這裏必將形成一道人工林屏障,徹底阻斷雁北地區以北、以西的沙塵南移東侵,其巨大的生態、經濟、社會效果不容置疑。”
同行的山陰縣治沙辦主任張守富接過話茬兒說:“我們站著的這個地方,正是趙局長所說的連片工程區的最中間。工程區在我們縣境內麵積為41.16萬畝。用不了等十年八年,現在項目本身就發揮了巨大作用。”他接著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1991年7月29日,西山地區下了一場中雨,雨雖不大,但從山上衝下來一股洪流,把縣武裝部的彈藥庫和一部分建築物衝得稀裏嘩啦。這兩年,同樣大小的雨下了好幾次,由於山上都種了樹,雨水根本下不了山,連縣城邊上河裏的水都沒有變渾。
在大同縣巨樂鄉采涼山我們看到連綿12萬畝的工程區,一山連一山的鬆、楊以及沙棘、檸條等各種喬灌草有機組合成浩大的綠色方陣,規模宏大。縣林業局的同誌告訴記者,這一帶是風口,治理前是一望無際的沙荒地,每年都要被大風刮掉一層厚土。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實施以來,全縣共完成工程治理任務72.28萬畝,林草覆蓋率由過去的22.6%增加到51.2%。當地村民殷有進、杜宏金等人說,治理前,大風一刮黃沙四起,院裏炕上全是土。現在好了,風好像也少多了。
在河北省豐寧縣小壩子鄉,我們來到當年朱鎔基總理視察過的地方。曆史資料照片顯示,當年這裏的沙子已經把老百姓的房子埋了半截。2000年以前全鄉沙化土地麵積113.3平方公裏,大小流動沙丘82處,沙坡19個。6年來,完成退耕還林4.37萬畝,人工造林5400畝,圍欄封育5980畝。在現場我們看到,已經平整的沙地上栽植的樹木緊鎖著沙地。
在豐寧壩上千鬆壩林場施業區,我們看到一排排整齊的落葉鬆、樟子鬆、樺樹等挺立在料峭的寒風中,高的六七米,矮的一兩米,在數十公裏範圍橫起一道總麵積達62萬畝的綠色屏障。河北省林業局治沙辦副主任張進獻告訴記者,從1999年開始河北啟動“再造三個塞罕壩林場”工程,2001年此工程並入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範圍。現在已累計完成造林綠化219.8萬畝,占計劃的103.2%,其中人工造林175.2萬畝,占計劃的101.3%;封山育林44.6萬畝,占計劃的111.5%。等到項目最終完成的時候,將在壩上地區形成一個總麵積達400萬畝的人工林海。到那時,壩上將成為對京津地區生態保護的綠色防線。
在內蒙古自治區多倫縣淖爾鎮新民村的南山梁,朱鎔基總理當年視察的地方,如今植被茂密。經過6年的艱苦治理,這裏植被蓋度達到90%以上。為了找到一塊沒有治理的沙丘看看原來的樣子,我們在這裏居然跑了大半天。世代居住在這裏的70歲的村民趙成祥老人向我們描述了這裏生態環境的變化。他說:“治理前,這裏是一個大流動沙丘,每年推進幾公裏。以前覺得離我們很遠的沙丘,幾年工夫就到了家門口,最後爬上了房頂,我們村幾十戶人家都搬走了。現在你看,這裏的沙丘都被治住了,看不到露著的沙子了。”
同行的縣林業局局長高振崗告訴我們,多倫縣境內原有風蝕水蝕地麵積3365平方公裏,占土地總麵積的89.2%,有橫貫東西總長度達135公裏的三條大沙帶。經過6年治理,現已完成林業治理任務141.95萬畝,草地治理31.27萬畝,暖棚建設3.2萬平方米,小流域治理11.25萬畝。全縣210萬畝嚴重沙化土地中,70%得到了有效治理,基本遏製了沙化土地擴展的趨勢。
在內蒙古正藍旗,我們“遊曆”了幾乎大半個渾善達克沙地。在沙地南緣桑根達來鎮烏日圖敖嘎查(村),我們看到齊腰深的牧草長勢很好,格希格都仁和巴圖巴雅爾等牧民正在用大型打草機打草。旗林業局女副局長刀日娜說:“這裏原來是流動的沙地,每年差不多要推進十幾公裏,現在治住了。”在沙地東北角的賽音胡都嘎蘇木(鄉)吉日嘎朗圖嘎查(村),我們看到這些年飛播的楊柴、沙打旺、榆樹、沙柳等長勢茂盛,大片大片的沙丘已經治理。在沙地腹地的水泡子裏,我們還有幸地看到成百上千隻白天鵝。林業局的同誌說,經過這些年的治理,整個沙地的生態環境可以說得到了明顯改善,天鵝、狼等野生動物多起來了。但現在約有三分之一的沙地還沒有徹底治理,剩下的都是一些難啃的硬骨頭。
在內蒙古赤峰市的敖漢旗,我們在西拉木倫河南岸的治理區內看到多種沙生植物十分茂密,而隔河相望的對麵非治理區,卻是滾滾黃沙,形成鮮明的對照。敖漢旗是我國治沙事業的一麵旗幟,幾十年治沙不止,流動沙地由1957年的57萬畝減少到現在的8.79萬畝;半流動沙地由171萬畝減少到現在的5.22萬畝;森林覆蓋率由不足10%增加到現在的40%。特別是近幾年,治理的力度更大,效果更好。
同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河北康保縣2000年以來累計完成造林120.8萬畝;蔚縣近6年來依托工程種植杏扁50萬畝;山西懷仁縣近6年來完成工程治理任務41.59萬畝;內蒙古寧城縣近5年累計完成建設任務93.94萬畝……
當然,治理工程到現在隻有短短的6年,治理整體效果也隻能是初步顯現。但不能否定的是,經過工程治理,治理區的生態環境確實發生了大變化,這一點,隻要你走進工程區隨時都可以感受得到。
據國家林業局調查,到目前為止,內蒙古工程治理區林草植被蓋度普遍增加兩成以上,有的達到了80%以上;河北省工程區植被蓋度平均增加三成以上,植被蓋度達到50%;山西省工程區森林覆蓋率由2000年的12%提高到現在的22%;京津地區防護林體係已基本形成,沙化程度明顯減輕。據監測,京津工程區在近5年間流動沙地減少3.9萬公頃,半流動沙地減少11.6萬公頃,固定沙地增加79.3萬公頃,其中,林地麵積增加46.8萬公頃,草地麵積增加32.5萬公頃,沙化耕地減少53.4萬公頃,有效遏製了地表起沙。據測算,與工程啟動之初的2000年相比,工程區空氣含沙量平均減少15.8%;風沙天氣平均減少17天;北京城區可吸入顆粒物達標天數平均增加了34.6%。
長期奮鬥在治沙第一線的內蒙古赤峰市林業局局長白音巴特爾說:“沙地,治與不治是完全不一樣的。在適宜治理地區,必須實行工程治理。以工程治理為主體,輔之以必要的封禁和其他措施,是盡快根治沙患最有效的手段。如果單純地靠自然修複,需要200年才能形成森林複式結構,且不能有人為破壞。200年,我們等得起嗎?沒有人為破壞,現實嗎?”(中國綠色時報2006-12-07)
上一篇:安徽:個人可申請設立森林公園[ 12-08 ]
下一篇:賈治邦強調考核政績最根本的是看森林資源是否持續增長[ 12-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