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行業動態>詳細內容

行業動態

台灣兩大詩人鄭愁予、餘光中對談 雙方妙語如珠

來源:不詳 作者:佚名 發布時間:2006年11月27日 閱讀: 字體:【】 【

    資料圖片:11月10日,前來廣西南寧參加南寧二中百年校慶活動的台灣著名詩人餘光中一到達南寧,接受媒體采訪。 中新社發 駱文剛 攝


版權聲明:凡標注有“cnsphoto”字樣的圖片版權均屬中國新聞網,未經書麵授權,不得轉載使用。

  中新社香港十一月二十六日電 台北消息:二十六日在台灣高雄舉辦的一場“秋興動詩興”係列活動中,島內兩大詩人鄭愁予、餘光中對談,交流創作經驗,餘光中也分享寫詩心路曆程,雙方妙語如珠,場麵溫馨。

  “中央社”報道,餘光中說,他從整齊分段、押韻工整開始創作詩,後來受艾略特自由詩影響,將詩韻鬆散化,又受古風的影響,處理完全不分段的詩,近年再回到早年分段的詩體。而詩題材源源不斷主因就是受間接經驗的刺激,在虛實之間的微妙新空間出虛入實,如新聞、繪畫與文物等他人的藝術,都讓他像書法家臨帖一樣,吸收消化各家的菁華,成為自己豐富的題材來源。

  餘光中認為,一般所謂的江郎才盡是對人生不再感覺,無法處理寫作題材;或是對母語不再敏感,無法掌握寫作形式與技巧,兩方麵枯竭造成的結果。一般人要掌握自詩經以來的文學大傳統與自五四以來的小傳統,再補以當代人的口語多方麵的經驗知識,就不會有江郎才盡的感歎。

  他笑稱自己從詩、散文、翻譯與評論四度空間的轉換都是互為表裏,有“文類亂倫”的現象,但也因為四種文體的相通,讓他更能獲得不同的武器招數。另在中山外文係的教學相長也可進入創作靈感。

  鄭愁予則表示,餘光中跨文體的多棲主義,稱為中國有文學以來的第一人也不過譽。年輕時拜訪餘光中的經驗,成為他贈答詩的題材。

  餘光中說,他與鄭愁予是很熟的老朋友,但聚在一起的時間並不多,他們這一輩的詩人都還持續創作,其他地方的詩壇很少有這麼多老人“晃來晃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