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藤新聞
未出土時先有節 及淩雲處尚虛心
——記國際竹藤中心竹藤生物質新材料創新團隊
群山疊嶂,蒼勁巍峨,萬竿皆翠,一派生機。2000年7月,國家級非營利性科研事業單位國際竹藤中心成立,國際木材科學院院士江澤慧教授帶領的竹藤生物質新材料創新團隊以竹、藤等生物質材料為研究對象,開展竹藤等生物質材料的材性及防護改性、竹質工程材料製造、化學組分高效利用、竹炭及竹纖維化能源化利用等全麵係統的研究。
中國的竹文化,自古以來就深深地影響著百姓。宋代文學家蘇東坡曾說:“食者竹筍,庇者竹瓦,載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書者竹紙,履者竹鞋,真可謂不可一日無此君也。”百姓對竹的喜愛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麵麵,可在新材料不斷湧現的當下,如何讓竹子煥發出新的綠意,成為竹藤生物質新材料創新團隊努力的目標方向。
“我們不僅要利用竹子為大眾生活增添便利,滿足人民對優質生態產品的需求,更要滿足聚焦國家戰略需求,瞄準世界前沿學科”,團隊成立之初,江澤慧便定下了這樣的目標。
這個難度很大,當時我國有很多貧困人口,並且木材短缺,山裏有很多竹子卻不知道怎麼用。“如果能讓竹子直接長出房子、橋梁就好了”,江澤慧教授笑著說,“當年我們就是這樣想的。”創新團隊並不認為這是異想天開,經過無數次的失敗,團隊研發出新型竹質結構材製造關鍵技術,通過對竹材表麵特性、竹木複合比例及組合方式進行研究與優化設計,創新提出了建築用竹質板材型材製造技術、新型竹木複合重組技術、高頻竹材膠合技術、高滲透性表麵活性技術等多個核心技術,攻克了課題“竹質工程材料製造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並獲得2006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利用這些關鍵技術開發出大跨度竹材建材、竹木複合板和輕質高強結構材、竹結構材專用防腐劑等多項產品,形成了高性能結構材製造的成套技術及產品體係。這項技術讓竹子不僅“長”出房子,還可以“長”出橋梁,“長”出各種建築,真正實現竹子作為工程材料的一項重大突破。
隨著技術進一步成熟,2019年由創新團隊和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研究團隊建造的“竹之眼”在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驚豔亮相,這也是團隊“竹資源全產業鏈增值增效技術集成與示範”的成果之一,讓全世界看到了竹藤的魅力綻放。
“不僅要研究竹子能做什麼,”江澤慧給團隊定下要求,“還要研究竹子為什麼能做這個,從機理上也要做到極致。”創新團隊經過多年努力,再次憑借“植物細胞壁力學表征技術體係構建及應用”項目獲得2019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真正把科研做到細微之處。不僅如此,團隊創建了基於細胞壁力學表征技術的界麵學、木材改性、生物礦化研究方法學。其中界麵力學表征新技術推動了高耐候竹纖維複合材料的產業化進程,並且首次將納米壓痕技術應用於木材糠醇改性中,在我國最早實現了木材糠醇改性的產業化,為我國人工林低質木材的規模化高值利用提出了新途徑。創新團隊研發的新型竹質裝飾材及新型竹質炭材料製造關鍵技術,高效單根植物短纖維力學測試成套關鍵技術,竹質裝配式建築輕便式模塊化組裝連接技術……每一項技術和理念後麵,都是她和團隊成員激流共進、刻苦鑽研最直接的證據。
一滴滴汗水、一步步腳印,從理論到實際,從技術到應用,哪裏有需要就衝到哪裏,哪裏有困難就攻克哪裏。20年來,創新團隊共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梁希林業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3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2項……目前,團隊已認定或鑒定的科技成果33項,涵蓋竹藤材結構與性能研究、防護與改良、工程材料、纖維複合材料、液體燃料與化學品、炭材料等多個領域,真正做到了“以竹勝木”“以竹代塑”。
多年來,團隊不僅培養了勇攀高峰的科研精神,還有主動奉獻的社會責任,多次參加科技救災,為前線提供智力和物力援助。汶川地震中,向四川臥龍、都江堰等災區建造和捐助70套、共計1400平方米的抗震竹預製板房。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時,對口捐贈N95口罩和1350套竹纖維床上用品等防疫物資,同時創新團隊還緊急成立攻關小組,針對竹筍生產管理、竹林撫育經營、竹產品加工企業提值增效等緊迫問題,整理編撰了《竹林生產經營問答手冊》《應對疫情竹材實用技術》,在公眾號、網站和行業媒體等同步發布,科學指導和服務竹產區農戶與企業春耕生產、複產複工。在國際上積極配合我國“一帶一路”“南南合作”等大國外交戰略,向國際竹藤組織成員國和發展中國家輸出先進理念和技術,通過“竹人造板預製房”項目在埃塞俄比亞和尼泊爾分別建立竹人造板預製房加工和裝配中心,生產60套竹人造板預製房。通過“中荷東非竹子”項目,為肯尼亞、烏幹達等東非主要產竹國家進行技術培訓、引進先進的竹工設備等,為廣大發展中國家保護環境、消除貧困、發展生計和實現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幹為扶持。在江澤慧教授的帶領下,經過20年的發展,竹藤生物質新材料研究團隊已經成長壯大,包括首席專家、專家、青年骨幹、博士後、研究生共計80餘人,涵蓋各年齡段,多學科專業交叉互補。團隊十分重視科研人才的培養,既有依托國家留學基金委及國際竹藤中心訪問學者項目,還通過選派科技特派員定期進入企業生產一線,協助解決生產中的關鍵技術難點,真正做到把論文寫在生產一線,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對林業科研工作提出了更為明確的目標。創新團隊積極響應習總書記和黨中央號召,將堅持創新,努力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一項重要標準。同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不斷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不斷開拓進取,努力將國際竹藤中心創建成為國際一流科研院所、打造成為世界竹藤創新高地和科學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