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林業信息>詳細內容

林業信息

問渠哪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碧水來

來源:《求是》 作者: 發布時間:2020年11月17日 閱讀: 字體:【】 【

  打開中國地圖,俯瞰萬裏平疇,一條蜿蜒北上的人工明渠,從秦巴山間出發,跨江淮、穿黃河、依太行,縱貫南北,一路穿行1432公裏,將一渠清水送往河南、河北、天津、北京。這就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

  該工程自2014年12月通水,已平穩運行2100多天,調水量突破300億立方米,水質穩定保持在Ⅱ類及以上,直接受益人口6700多萬,其中河南13個城市、河北9個城市、天津14個行政區居民以南水為主要飲用水源,北京城市用水約73%為南水。與此同時,北京自來水硬度由過去的380毫克/升降至130毫克/升,河北500多萬人告別了長期飲用高氟水、苦鹹水的曆史。

  飲水當思源。一渠清水北送,最值得點讚的是,在黨的堅強領導下,持之以恒開展水源區生態保護。

     

(一)

      

  河南南陽和湖北十堰交界處,丹江口水庫將漢江和丹江攬蓄入懷,彙成晶瑩剔透的一庫碧水,宛如鑲嵌在崇山峻嶺間熠熠生輝的寶石。這是亞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也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源頭所在。浩蕩南水正是自此北上。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區,包括丹江口庫區及上遊地區,涉及河南、湖北、陝西、四川、重慶、甘肅6省市49個縣(市、區),幅員9.5萬平方公裏。從2005年庫區工程啟動時起,經過15年努力,如今水源區青山如黛、綠樹成蔭、水流清澈、鳥鳴悠悠,一幅秀美畫卷展現眼前。

  水更清了。工程啟動之初,丹江口庫區及上遊42個評價河段水質僅20個達標,個別河段甚至為Ⅴ類、劣Ⅴ類。通水以來,庫區及上遊水質持續向好,各評價河段均已達標。最新一期水質全因子檢測結果顯示,全部109項指標均符合地表水質量Ⅱ類標準,其中常規項目95%以上符合Ⅰ類標準,特定項目100%符合水源區水質標準。在庫區水深15米處用取水器打上清水,純淨綿甜,可以酣飲而盡。

  山更綠了。以前,庫區周邊多石漠化地貌,“山山和尚頭,處處雞爪溝;有地盡石漠,下雨泥橫流”,雨水裹挾泥沙入庫,把清水變成了“濁湯”。現在,庫區所在地南陽、十堰森林覆蓋率分別達到40.5%、66.7%,可謂百裏蒼山蔥鬱、漫山遍野披綠,那些“和尚頭”、“雞爪溝”失了影蹤。

  生物更多樣了。環境的改善,使生物多樣性得到保護和恢複。如今,庫區具有經濟、科研價值的陸生脊椎動物達到800多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陸生野生動物53種,每年到此棲息的鳥類170多種,還有一批珍稀植物資源。世界瀕危物種中華秋沙鴨,已連續6年在十堰黃龍灘國家濕地公園越冬。號稱“水中大熊貓”的桃花水母,頻頻現身水庫。淅川縣馬蹬鎮的白渡灘,因吸引來上萬隻白鷺,變成了遠近聞名的“白鷺灘”。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自2014年12月通水,已平穩運行2100多天,調水量突破300億立方米,水質穩定保持在Ⅱ類及以上,直接受益人口6700多萬。圖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庫。 人民圖片 陳華平/攝

  

  產業更環保了。曾幾何時,水源區產業結構簡單粗放,一產靠大肥大藥,二產靠開礦挖沙,三產靠吃山吃水。現在,農業種植結構調整了,農作物用的多是有機肥、綠色農藥。“傻大黑粗”的高汙染高耗能產業該退的退、該搬的搬、該轉的轉,環境友好型產業體係逐步形成。山美水淨讓生態旅遊紅紅火火,遊客絡繹不絕,服務業鏈條不斷延伸。大家說,正是好生態“長”出了好作物,好風景“養”出了好產業。

  日子更美了。隨著生態保護持續加強,水源區群眾不僅生計沒有受到影響,而且收入穩步增加,生活不斷改善。在城鎮,綠樹碧水與鱗次櫛比的現代建築相輝映;在鄉村,青山溪流同寬敞整潔的道路街巷相依偎。農民住上結實美觀的房子,用上冰箱、彩電等家用電器,有了淨水淨廚淨廁,幸福和喜悅寫在臉上。好日子讓大家更加愛山愛水愛家鄉,也更加充滿創造美好未來的激情和動力。幹部群眾紛紛感慨:“沒有南水北調,就沒有水源區人民生活翻天覆地的變化!”

      

(二)

        

  水源區生態保護,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立足於守住山頭、管好斧頭、護好源頭,把建生態與抓發展、保水質和奔小康緊密結合起來,走出了一條具有水源區特色的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一是全麵提升理念。水源區抓生態保護,首先把鼓點敲在提升理念、轉變觀念上。一方麵,自上而下反複強調確保一渠清水永續北送是一項重大政治任務,必須以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來抓,引導黨員、幹部樹立“把豐碑刻在青山上、把政績融入碧水中”的政績觀,增強大保護的思想自覺、政治自覺、行動自覺。另一方麵,圍繞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組織參觀生態建設典型,宣講生態經濟原理,引導黨員、幹部算綜合賬、長遠賬,不斷營造“共建生態文明、共享綠色家園”的濃厚氛圍。對於《環境保護法》、《水汙染防治法》、《南水北調工程供用水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很多地方納入國民教育體係,利用廣播、電視、網絡、報刊等多形式多角度深入宣傳。持續的思想引導和政策激勵,使幹部群眾逐步加深了對南水北調意義的認識,逐步樹立了綠色發展的理念。一些基層幹部說,過去認為生態保護是發展的“緊箍咒”,保水質與保民生像是解不開的“死疙瘩”,現在觀念一轉變,感覺就像打開了一片新天地。在漢江邊“解放軍青年林”的人行道上,連蔭的樹木每隔幾棵就掛有環保科普指示牌,圖文並茂、通俗易懂,不時吸引著年輕父母給孩子講解環保知識。

  二是全域統籌規劃。水源區生態保護自始至終在國家層麵組織指導下進行。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11個有關部門和豫鄂陝3省組成聯席會議,圍繞上下遊、左右岸、幹支流整體統籌,從全局高度進行頂層設計和係統謀劃。《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對水源區生態保護作出戰略部署,之後連續製定《丹江口庫區及上遊水汙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規劃》、《丹江口庫區及上遊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漢江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等,既明確水源區生態保護的目標、任務和重大項目,又將水源區生態保護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大盤子統籌考慮、一體實施。3省分別出台相關法規,有關市縣配套製定實施方案,提出針對性強的舉措要求。全流域、全區域、全鏈條的規劃,為水源區生態保護繪就了實施藍圖,提供了科學依據。

  三是穩妥安置移民。水源區生態保護,移民安置是關鍵一環。早在1958年,為建設丹江口水利樞紐一期工程,河南、湖北就有近50萬群眾扶老攜幼、告別故土。半個多世紀後,為了中線工程調水,河南、湖北又分別有16.6萬人、18.2萬人移民。這次移民,兩省堅持以人為本,既在搬得出、穩得住上動腦筋,又在能發展、可致富上下功夫。先是在摸清底數、反複動員的基礎上,建立“省級政府負責、縣為基礎、項目法人參與”的管理體製,實行“內安原地後靠”、“外遷不出省”,盡可能拿出好地方、好土地、好政策,確保移民搬遷不傷、不亡、不漏、不掉一人。移民搬遷後,當地黨委和政府出台多項幫扶優惠政策,製定安穩致富規劃,把移民後續幫扶與鄉村振興、美麗鄉村建設等結合起來。上萬名基層幹部在移民安置中操心操勞,有的累倒在工作崗位上。由於工作方案做得細,搬遷安置和致富發展銜接得好,移民工程成為實實在在的惠民工程,實現“四年任務、兩年基本完成、三年徹底掃尾”。移民群眾迅速融入新環境、開啟新生活,人均居住麵積翻了近一番,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2倍左右,大家由衷感謝黨的移民政策,迸發出保護庫區生態的強大正能量。

  四是鐵腕治理汙染。水質保護很大程度上係於汙染防治。這些年來,為了不讓汙水入庫,國家有關部門和水源區各地通力合作,以鐵的措施、鐵的擔當持續開展汙染防治攻堅戰。生態環境部與3省分別簽訂水汙染防治目標責任書,明確執法和監管要求;科學技術部組織力量攻克黃薑皂素清潔生產工藝與廢水處理技術,徹底解決了這一困擾水源區多年的汙染問題;農業農村部在丹江口庫區15個縣(市)實施重點流域農業麵源汙染綜合治理,打造了示範樣板。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聚焦中線工程水源區,堅持跟蹤問效。總的看,水源區汙染治理體現了堅決關、堅決禁、堅決治、堅決建的“4個堅決”。在“堅決關”上,大力淘汰落後產能,全麵開展點源汙染治理,共關閉汙染比較嚴重的企業2551家,叫停和否決項目524個。河南僅淅川一個縣就關停企業386家,依法取締“小散亂汙”企業216家。湖北關閉或轉產規模以上企業561家,關改搬轉沿江化工企業10家,取締非法碼頭40個。十堰將原鄖陽造紙廠所在地汙染河泥“掘地30餘尺”,全部轉運專業填埋。陝南漢中、安康、商洛3市集中淘汰一批黃薑皂素小產能。在“堅決禁”上,依法實施禁采、禁捕、禁養,大力清理網箱養殖,嚴格落實長江流域十年“禁漁令”。全域開展化肥、農藥使用零增長行動,河南年化學需氧量、總氮排放量分別減少40%以上、30%以上,湖北建成綠色防控示範區117個、麵積18.2萬畝。嚴格項目審批管理,實現水源區涉水汙染企業零落地。在“堅決治”上,積極爭取國家項目支持,增加各方麵資金投入,深入開展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和堤防護岸加固、清淤疏浚、排澇等工程建設,大力推進城鄉汙水和垃圾處理、畜禽養殖汙染處理。陝西規模化養殖場糞汙治理設施配備率達97.7%,糞汙綜合利用率達89.1%。十堰對區域內河流實施截汙、控汙、清汙、減汙、治汙5大工程,共治理小流域385條,建設生態河道130多公裏,建成清汙分流管網2500多公裏,將劣V類的城市黑臭水體變成了水清、河暢、岸綠、景美的生態廊道。在“堅決建”上,大力加強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水源區各縣及庫周重點鄉鎮垃圾和汙水處理設施實現全覆蓋,汙水日處理能力增長6倍多,垃圾日處理能力增長近19倍,縣級以上汙水處理廠全部達到一級A排放標準,庫區及主要入庫河流監測斷麵達標率常年為100%。

  

  南水北調穿黃工程位於黃河南岸的河南鄭州滎陽市和北岸的河南焦作溫縣境內,是南水北調中線總幹渠穿越黃河的關鍵性工程,主要任務是安全有效地將中線調水從黃河南岸輸送到黃河北岸。圖為2020年9月15日,在河南鄭州滎陽市境內拍攝的南水北調穿黃隧洞進口南岸明渠(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郝源/攝

  

  五是築牢生態屏障。水質如何,表現在水裏,根子在岸上。水源區生態保護堅持係統思維,以植樹造綠、水土保持為重點,多層次築牢生態屏障,通水以來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麵積1981平方公裏,建設公益林250萬畝、重點防護林74.3萬畝。國家層麵,大力實施丹江口庫區及上遊水土保持、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退耕還林還草、天然林保護等重點工程。比如在國家林草局支持下,2016年—2019年3省共實施退耕還林還草361萬畝,大大增強了水源涵養能力。又如在財政部和自然資源部支持下,向河南、湖北投入專項資金159.5億元,完成土地整治923.5萬畝,新增耕地35.1萬畝。地方層麵,嚴格生態紅線、綠線、底線管控,實施一批重大生態修複保護工程,持續進行植樹造綠,係統開展生態修複。河南著力打造“生態渠首、文明渠首”,高標準推進環庫區生態隔離帶建設,完成人工造林5.2萬畝、封山育林4.8萬畝、森林撫育7.5萬畝,構築起庫周生態“保護帶”。特別是淅川縣以愚公移山精神鑿石為窩、背土上山,硬是在石頭縫中植樹造綠,成功治理石漠化麵積5萬餘畝,使曾經荒漠化嚴重的淅川變成“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景”的美麗山城。湖北在庫區沿漢江兩岸建立濕地自然保護區和濕地公園,持續開展退耕還林、裸露山體生態修複治理,基本實現全域“滅荒”。十堰設立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和濕地公園34個,受保護麵積150.8萬公頃、占全市國土麵積67%,成功創建全國“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陝西製定《秦嶺地區水土保持行動方案(2018—2020年)》,實施漢江丹江綜合整治、生態清潔型小流域試點、秦嶺主要江河源頭預防保護等工程。陝南3市建成6個國家級水土保持科技示範園、14個省級水土保持示範園。一係列生態屏障的構築,為一庫清水提供了持續有力的生態支撐。

  六是優化升級產業。水源區實施生態保護以來,各地摒棄過去粗放式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做法,自覺以新理念念好山水經,努力趟出一條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護深度融合、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同步提升的新路子。農業上,以高效生態、綠色有機為標準,除糧食作物外,重點發展軟籽石榴、薄殼核桃、大櫻桃、杏李、柑橘、黃金梨、金銀花等,打造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有機農產品名優品牌。河南西峽、淅川、鄧州,湖北十堰、神農架,陝西安康、商洛、漢中等地,因地製宜建設特色中藥材種植基地,逐步形成中藥材產業帶,“秦巴藥鄉”、“丹江藥穀”等品牌越叫越響。工業上,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把生態保護作為招商引資、企業發展的“鐵門檻”,秉持“天上不冒煙、地上不流汙、最好零排放”,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型產業,向綠色發展邁出堅實步伐。湖北十堰、陝西漢中等地積極推動汽車及零部件企業轉型升級,不斷提高綜合競爭力,今年在疫情衝擊下依然市場火爆,實現逆勢上揚。2019年,十堰新材料、清潔能源產業產值分別增長11%、32%,高新技術產業實現增加值395億元、占GDP的19.7%。服務業上,重點利用秦巴自然風光、漢江丹江風情和特色曆史文化,發展全域旅遊,開發係列旅遊產品,推動農旅、林旅、水旅融合發展,實現村莊變景區、田園變花園、民房變民宿、農副產品變旅遊產品,使綠色紅利持續釋放,群眾收入不斷增加。淅川縣培育精品旅遊村36個、農家樂和民宿500多家,3萬多群眾端上旅遊“金飯碗”。神農架林區2019年接待遊客1828.5萬人次,旅遊經濟收入達到67.8億元。許多基層幹部談到,生態保護不僅沒有製約水源區經濟發展,反而成為產業轉型、提質增效的強力助推器。

  

  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之一,河南省南陽市承擔著“一渠清水送北方”的重要使命。近年來,南陽市立足生態優勢,聚力發展有機農業,走出一條“水清民富”的綠色協調發展之路。圖為2018年11月1日,在南陽市淅川縣倉房鎮,遊客在采摘丹江蜜橘。 新華社發

  

  七是開展對口協作。中線工程是惠及沿途的供水線、生命線,也是溝通南北的親情線、友誼線。受水區與水源區以水為媒、因水結緣,按照國務院批準的方案,由北京對口協作河南、湖北兩省相關市縣,天津對口協作陝西相關市縣。雙方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建立地方領導互訪、部門間協商推進、“各區包縣”等工作機製,通過項目投資、產業對接、設立基金、引進技術、互派幹部、專業培訓等多種舉措,為水源區相關市縣提供多方麵協作支持,推動落實一批特色農業種植、扶貧車間、農村電商等項目,建設一批生態旅遊、生態農業等特色小鎮,建成一批特色農產品研發等基地。2013年以來,累計投入協作資金55億元,實施對口協作項目1300多個、投資總額超400億元;互派掛職幹部400多人次,培訓專業人才上萬人次。通過對口協作,水源區相關市縣開闊了眼界、引進了項目、培訓了人才,有力促進了水源區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八是構建長效機製。生態保護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持續努力、久久為功。水源區著眼於構建長效機製,重點抓了壓實護水責任、強化整體聯動、完善監測機製、加強風險防控等工作。3省分別成立由省委書記、省長任組長的水源區生態保護領導機構,嚴格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層層傳導壓力,形成明責、考責、問責、追責的製度閉環。將水汙染防治納入領導幹部績效考評,切實增強生態保護剛性。完善省市縣鄉村5級河長製,編製“一河一策”方案,探索設立民間河長、民間巡河員等,把管理延伸到支次溝渠,將責任傳導到“毛細血管”。中央和地方都實施跨部門跨區域聯席會議或聯合執法監管機製,相關市縣法院、檢察院也建立司法聯動機製,推動各項生態保護措施落實落地。對水源區主要河流水質進行實時監測、自動監控,一旦發現異常就及時處置。編製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預案,定期開展應急演練。2018年1月,河南西峽縣河道發生不明化學物質汙染險情後,當地第一時間反應,國家環保部門立即部署應對,保證了快速有效地防控風險。

        

(三)

        

  水源區生態保護的成功探索,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生動實踐,是美麗中國建設的精彩篇章,可以從中得到深刻啟示。

  第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閃耀著真理光芒、具有強大指導力的科學論斷,隻要深入貫徹落實,就能夠以生態保護促進高質量發展。水源區生態保護,不僅著眼於改善生態環境、確保一渠清水北送,還希望通過提高生態質量,探索如何充分利用環境資源推動轉型發展、綠色發展。為此,國家有關部門和水源區各地做了大量艱苦紮實的工作。貫穿一切工作的主線,就是認真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從開始把重點放在壯士斷腕治汙染、咬緊牙關保生態上,到逐步發掘綠水青山蘊含的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再到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統一和平衡,工作是艱辛的,過程是漸進的,成效是可喜的。正是經曆了從“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到“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再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認識與實踐的不斷提升,水源區生態保護才打通了“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路”和“橋”。實踐證明,隻要牢牢堅持“兩山”理論,將之內化於心、外化於行,持之以恒貫徹落實,就能形成生態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互促共進的生動局麵。

  第二,生態係統構成因子複雜、關聯要素多,抓生態保護需要統籌謀劃、綜合施策。生態是山水林田湖草等有機統一的生命共同體,生態文明程度與經濟社會發展和曆史文化等密切關聯,認識生態、保護生態都不是簡單容易的事。水源區生態保護在大範圍長線作戰,之所以成效顯著,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堅持大局觀念和係統思維,既注重從生態係統各構成因子出發展開單項治理和綜合治理,又注重從生態係統與其他係統的相互作用和影響出發采取配套成龍的政策措施,在上下左右各層級各方麵協作聯動中,在經濟手段、行政手段、法治手段的綜合運用中,形成了合力攻堅的氛圍,釋放了政策和改革的紅利,產生了下活一盤棋的效應。實踐證明,生態保護不能隻是就生態抓生態,采取“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辦法,而應當正確認識生態係統的內外關聯,既突出重點又兼顧全麵,既考慮當前又謀劃長遠,把揚優勢與補短板、增內功與添外力結合起來,防止因簡單化、片麵化而影響生態治理成效。

  第三,生態保護有統一規範,更有個性差異,隻有結合實際創造性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才能取得良好成效、形成有益經驗。生態文明建設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方麵,生態保護是全國需要加緊補齊的突出短板。生態保護各項工作,都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全麵貫徹黨中央關於生態保護的各項決策部署。同時,各地自然稟賦、發展階段、生態基礎等各有不同,生態保護的具體政策措施不能千篇一律、墨守成規。水源區水網交錯、支溝縱橫,汙染源複雜多樣,其生態保護不斷麵對大量新情況、新問題,要順利推進並取得實效,就不能搞經驗主義、本本主義。很多地方正是在吃透中央精神的基礎上,善於因地製宜想實招、出實策,不照本宣科,不搞“一刀切”,才較好處理了工作矛盾和利益關係,形成了群眾高度認可、上級充分肯定、做法和成效都很有說服力的工作局麵。實踐證明,生態保護是典型的創造性工作,隻有堅持實事求是,把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統一起來,創造性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才能以科學的認識推動正確的實踐,進而以正確的實踐創造有益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