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藤文化
竹子在音樂領域裏的運用
竹子的顏色、姿態和不畏寒露的特征有著音樂審美的要求和價值。竹製樂器演奏的音樂清新流利、豐富多彩。具有濃鬱的民族特色,大眾喜聞樂見。研究竹子在音樂領域裏的運用,對擴展竹文化的課題研究和探索竹的審美價值和經濟價值都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竹子;笛子;竹樂器
竹子四季常青、姿態優美、情趣盎然、獨具風韻,是文人墨客筆下常寫之物;而"幹如 ",節如隸,枝哪草,葉如楷則是畫家的寫竹之法;以竹為題的音樂和歌賦也是內容很廣泛的。
1 以竹子為題材的歌曲與樂曲
1· 1以竹為題,歌詠生活、情真意切
1929年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開創了閩西革命根據地,當時湧現了大批革命山歌,宣傳革命,教育群眾,從而推動了革命鬥爭的發展。《風吹竹葉》就是其中比較流行一首。它熱情地歌頌了工農紅軍克敵製勝的情景和勞苦大眾踴躍參軍上前方的動人事跡。
佤族山歌《一棵竹子不成林》,流傳達室於1956年雲南臨滄地區滄源佤族自治縣試辦農業生產合作社的。"一棵竹子不成林,一個人幹活幹不贏。竹子多了有涼蔭,大夥兒幹活才稱心"。民歌用比喻的手法鼓勵人們參加集體生產。
《紫竹調》"一根紫竹直苗苗,送與哥哥做管簫,簫兒對著口,口兒以著簫,簫中吹出鮮花調"。這首江南地區廣為流傳的小調,旋律柔美是江南民歌地方色彩的一個顯著特點。
倪維德作詞、施光南作曲的《月光下的鳳尾竹》是一首優美動聽的女中音獨唱歌曲。歌詞唱到"月光啊下麵的鳳尾竹史,輕柔呆美麗像弛色的霧喲,竹樓裏的好姑娘,光彩廳目像夜明珠"。
1.2以竹為題,樂聲流暢、讚美河山
龔全國創作的葫蘆絲獨奏曲《竹林深處》以彩其抒情的風格,表現了傣族青年戀人的愛情生活。樂曲由帶引子的單3段體組成,不加附管的葫蘆絲主管單音吹奏出自由舒展的引子,把人引入恬靜秀美的傣族村寨竹樓的特定環境。
項祖華創作的《竹林湧翠》運用了揚琴寬廣的音域和特有的滑抹拔弦、抓弦滑彈、滑拔、雙輪音及頻繁的轉調等高難技巧、把竹林湧翠富有變化的風姿異態淋淳尺致地展現出來,讓人心曠神怡。
2 以生子為材料製作的樂器
2· 1竹笛
竹笛在民族樂器中居管樂器之首。史前時期就有了笛。
笛,以竹製管身,管身上開有吹孔、膜孔、兩個(或4個)出氣孔以及6個按音孔,膜孔上蒙以蘆膜或竹膜、吹孔左端堵以笛塞,橫吹笛子在全國各地流行的形製很多,但主要有曲笛(亦稱昆笛)、梆笛兩種。梆笛管身比曲笛短,管徑比曲笛略細,故梆笛的音區比曲笛高4度,曲笛音域a-b2,梆笛音域d1-e3。梆笛主要流行於我國北方冀西北、冀中地區一帶。用於梆子腔伴奏以及北方樂種的合奏。曲笛流傳於我國南方江、浙、閩、粵一帶。常用於昆曲伴奏以及南方一些樂種的合奏。
古代揚萬裏的詩《安樂坊牧童》:"前兒牽牛渡溪水,後兒騎牛回問事,一兒吹笛笠簪花,一牛載兒行引子"。《舟人吹笛》:"船上兒郎不耐閑,醉拈橫笛吹動雲煙;一聲清長呼徹天,山猿蹄月澗落泉。更打羊皮小腰鼓,頭如青峰手如雨,中流忽有一大魚,跳破琉璃丈出許"。反映了笛子演奏的勞動人民生活中廣泛流傳。明、清時期,笛子在民間音樂中應用得更加普遍,已成為江南絲竹、西安樂鼓、十番鼓,潮洲笛吹鑼鼓、冀中吹歌、山東鼓吹等樂種的主奏樂器,並在觀曲、說唱伴奏與民間器樂合奏不斷地發避孕藥著它的演奏藝術。笛子便於攜帶,亦是現今普及音樂活動的好樂器。
2.2其它竹製樂器。
在甲骨文中," "本作"龠",象編管之形,似為排簫之前身。傳說禹時樂舞《大夏》用 伴奏。
排簫 古稱"簫"由若幹長短不同的竹管編排而成,有封底、無底兩種,膠者稱為"底簫",後者稱"洞簫"。據《通典》,大者23管,小者16管。乾隆時所製乾包含12律及4倍律。
篪用竹製成,單管橫吹。《詩經》、《禮記》等書都曾提及。專用於雅樂。
簫 古時稱無底的排簫為"洞簫",後世則稱竹製單管直吹者為"洞簫",簡稱"簫"。相傳此種樂器本出於 地,漢時稱"遂"(笛)或" 笛"。最初僅有4音孔,約公元前一世紀傳至黃河流域,並增加1孔,後經改進,發展為6孔,正麵5個、背後1個,上端開1吹孔。發音清幽,用於合奏或獨奏。
竽 形似笙而較大,管數亦較多,戰國前盛行於民間。《周禮·春官·笙師》:"掌教吹竽、笙"鄭玄注引鄭司農雲"竽,三十六簧"。賈公彥疏:"竽長四尺二寸"。1972年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職出土的竽(明器)有22管,分前後兩排。
笙《詩經》中常提及,可見殷、周時已流行。由"簧片"、"笙管"、"半子"三部分組成。簧片古時用竹製,。後改用響銅;身管為長短不一的竹管,於正上端處開音窗,近下端處開按孔,下端嵌接木質"笙角"以裝簧片,並插入鬥內;鬥子用匏、木或銅製成,連有吹口。有圓形、方形等多種形製簧管自13至19根不等。奏時手按指孔,吹吸振動黃片而發音。能奏和音。是民間器樂合奏中的重要樂器。現經改革,有24簧笙、36簧鍵鈕笙等,轉調便捷,表現力更為豐富,除於伴奏、合奏外,也用於獨奏。
2. 3少數民族竹樂器
蘆笙 苗、侗、水、彝、仡佬、拉禱等族黃管樂器,在世界形勢族地區流行更廣。分大、中、小等多種類型。均由笙管、笙鬥和簧片3部分構成。常用裝有蘆竹製成的笙6根,外則開有按音孔,下端裝置銅簧,插入一長形木鬥或戎蘆內,每管1音。在每2、3根笙管上端,合套竹管作為共鳴管。小蘆笙管長約八、九寸,大蘆笙管長至一、二丈不等。低音蘆笙類中,有在大竹筒內裝一細竹管發音者稱為"蘆笙筒"。現經改革,笙管數增至21根,每管上端均有用薄銅及製作的共鳴管,音域可達兩個8度又5度。蘆笙音色明亮渾厚,富有民族特色,民間常用以伴奏蘆笙舞,現亦廣泛運用於獨奏、重奏和合奏。近又根據單管蘆笙大"筒改製成排笙。
篥 亦作"篳篥"、"悲篥";又名"笳管"。簧管樂器。以竹為管,上開8孔(前7後1),管口插有蘆製的哨子。漢代時起源於西域龜茲城國(今新疆庫車一帶)。後為隋唐燕樂及宋教坊音樂的重要樂器。今民間流行者,稱"管子"或"管"。
巴烏 雲南彝、苗、哈尼等族簧管樂器。管身竹製,有8孔(前7後1)。上端裝有銅質簧片。奏時橫吹上端,使空氣振動簧片而發音。音色柔美,音域一般為g--c2。常用以伴奏舞蹈說唱,也用於獨奏。
東南亞的一些國家也有很多竹製樂器,如印尼的安哥隆,越南的科隆布等。東方歌舞團樂器師王培錄先生亦有製作。1998年新年音樂會和《多彩的世界》歌舞晚會該團特色樂隊表演的"竹管樂合奏",滿台的樂器全是用竹子做工,樣式別致、明快。
2.4 竹製樂器部件
除以上竹製樂器外,許多樂器部件也是用竹製作的。京胡的琴筒(有些二胡的琴筒)是用竹製成,小小的京胡,琴筒裏能流出西皮、二黃以及生、旦、淨等不同人物性格的京腔、京調。揚琴是琴竹是上等竹子的材料做成的,彈性極佳。另,歌曲或樂曲、說唱加以竹板的伴奏,能增添獨特的色彩。
2.5 竹樂器演奏名家名曲
梆笛代表曲有馮子存演奏的《五梆子》、《喜相逢》、《放風箏》、《掛紅燈》、《黃鶯亮翅》;劉管樂演奏的《賣菜》、《蔭中烏》、《冀南小開門》、《和平鴿》以及梁培印、王立仁演奏的《頂嘴》等樂曲。馮子存,笛子演奏家,出生於河北陽原縣,曾隨中國藝術家代表團去芬蘭、瑞典等國及港澳地區演出。他的演奏高亢、嘹,具有典型的北方梆笛特色。曲笛代表曲目有陸春齡演奏的《小放牛》、《鷓鴣飛》、《歡樂歌》、《花中六板》;趙鬆庭演奏的《三五七》、《早晨》以及江先謂演奏的《姑蘇行》等曲。陸春齡,笛子演奏家,出生於上海,先後到二十多個國家訪問演出,被譽為南方笛派的代表。他的演奏,音色純淨秀美、醇厚圓潤;表演十分細膩。笙獨奏曲《鳳凰展翅》、巴烏獨奏曲《漁歌》、管子獨奏曲《柳葉青》等都是我國音樂寶庫中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