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藤文化
竹藤與文化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曆史長河裏,竹與藤以獨特的風姿和優良的工藝特性,很早就與中國的先民們結下了千年不解之緣。原竹原藤是最早用於建築的材料,竹篾藤條可製作各種器具與精美的工藝品,竹瓦藤葉可遮蓋農舍,竹蘀藤絲可編織蓑衣鞋履,竹筍藤芽可為美食珍品,竹瀝與藤鱗果膠可萃取名貴中藥。多少年來,竹與藤幾乎滲透到了人類祖先和當代人生產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人們愛竹護藤、養竹腫藤,把對竹與藤的依賴融入情感,融入詩畫,創造了璀璨的竹文化與藤文化,在中華文明史上獨領風騷數千年而經久不衰。
中華竹文化
早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竹子就為人類所用。6000年仰韶文化時期就有竹的符號。從殷商至南北朝,中國的祖先們在竹簡上刻字,使中國漢文字以方塊的形式固定下來。其中的竹部漢字曆經3600餘年演繹發展,從最初發現的6個(商代的甲骨文)發展到現在1038個(漢語大字典)。“胸有成竹”、“青梅竹馬”、“竹報平安”、“勢如破竹”等無數含有“竹”字的成語典故,都蘊涵著許多寓意深刻的故事。竹簡典冊是中國最原始的文字書籍,為後人留下了豐富的典籍史料,使中華民族的悠久曆史文化得以流傳至今。早在距今3000多年的西周時代就有了竹樂器,距今2200多年前的秦代發明了竹竿製作的毛筆,公元9世紀中國就發明用竹漿造紙的技術(而歐洲最早用竹造紙是在19世紀70年代)。竹簡、竹紙、毛筆的發明和使用,使得中華文明史與竹子水乳交融。古往今來,青青翠竹,依依修簧,引發了多少曆代文人墨客為它賦詩作畫。中國最早的詩歌文集《詩經》中詠竹的詩句多達四、五十處。晉代詩人王子猷曾發出“何可一日無次君”的感歎!宋代大文豪蘇軾也寫下“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的詩句。中國繪畫藝術自唐代始創墨竹,此後畫竹名家層出不窮,尤以清代鄭板橋不僅創作了許多美妙絕倫的墨竹丹青,還留下了《題畫竹六十九則》的詩集。千百年來,人們借竹寓意,以竹抒情,諸如將“鬆竹梅”喻為“歲寒三友”,將“梅蘭菊竹”寓意“四季平安”,用竹子“青翠灑脫的風姿,昂首挺拔的氣勢,虛心有節的情操,剛柔相濟的品德”相互勉勵的等等,構成了豐富多彩的中華竹文化,對人類文明進步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