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信息
全民治沙,內蒙古的底色由黃漸綠
內蒙古是中國荒漠化麵積較大、分布較廣、危害最嚴重的省份之一,“沙進人退”是不堪回首的曆史。
幾十年全民治沙,代代傳承,內蒙古成為全國治沙成效最顯著的省份之一。
全國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監測結果和第四次監測相比,內蒙古荒漠化土地減少625萬畝、沙化土地減少515萬畝,減少麵積均居全國首位。
麵對惡劣的自然條件和脆弱的生態環境,內蒙古依托國家重大生態工程,堅持科技治沙,轉變生產方式,走出了一條由黃漸綠的治沙路。
治沙是全民的事業
驅車穿行於赤峰市敖漢旗南北,村莊與大山俱被綠色覆蓋,已看不出昔日黃沙漫天的模樣。
曾經的敖漢旗,土地沙化嚴重,全旗沙漠化土地259萬畝,沙區麵積占總土地麵積的一半。“流沙區的沙丘會打滾,沙坨能長腿。”敖漢旗三義井林場場長陳明川說,“農民房子晚上睡覺時好好的,第二天早上流沙堆滿窗台,順著窗縫就能流到炕上。”
上世紀80年代中期,敖漢旗委旗政府痛下決心,組織全旗開展治沙大會戰行動。5任書記、5任旗長,植樹造林從未懈怠。
敖漢旗有近60萬人,其中50萬人進了荒山荒漠,他們套上驢車,拉上幹糧和行李,一年幹三季,入冬才歇工。
“在北部流沙區,把豆秸鋪在沙丘上,下麵撒上草籽。第二年蒿草成活,一棵一棵移栽在沙丘上,再在上麵種柳樹。在南部山區,植樹前要開展小流域治理,先挖大坑,坑裏再挖一個小坑……” 對長期奮鬥在治沙一線的陳明川來說,這些都是在失敗中摸索出的經驗。
如今的敖漢旗是國家級林業科技示範縣、中國人工造林第一縣、中國再造秀美山川先進旗、全球環境500佳。
敖漢隻是一個縮影,對於荒漠化土地占全區總麵積的51.50%、沙化土地占全區總麵積34.48%的內蒙古來說,經濟想要發展,首要問題就是治沙。
2000年以來,國家相繼實施了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防護林體係建設等六大林業生態重點工程,內蒙古成為“六大工程”全部覆蓋的唯一省區。
2018年,內蒙古完成營造林1295萬畝,全區森林麵積由2013年的3.73億畝增加到2018年的3.92億畝,森林覆蓋率由21.03%提高到22.1%。
科技治沙,從粗放走向精細
在庫布其,種一株沙柳需要多久?
答案是10秒。
用水管豎著往沙地一衝,一個沙坑就出現了。治沙達人張喜旺趕忙把一棵長約1米的沙柳苗種進去,澆水、夯實,隻露出10厘米左右的苗頭。用這個方法,10秒鍾就可以種一棵樹,成活率能達到90%以上,兩個人一天能種40畝。
在長期的實踐中,依托科技創新,庫布其人還探索創新出苦鹹水治理與綜合利用、飛播與無人機治沙、生物基可降解聚乳酸沙袋沙障等一係列新技術、新成果。
站在庫布其沙漠中段達拉特旗銀肯敖包上極目遠眺,沙區新景盡收眼底。金黃色的沙丘綿延起伏,腳下和遠方是大片大片的綠色植被,將近20公裏寬的沙海一分為二。
“庫布其沙漠呈東西狹長分布,我們在沙漠南北邊緣地帶建起長200多公裏,南北寬3-5公裏的喬、灌、草與帶、網、片相結合的綠色防風固沙體係。”達拉特旗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郭建忠介紹說。
先易後難,由近及遠,鎖邊切割,分區治理,整體推進,庫布其人在長久的實踐中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理原則。
治沙不停,創新不止。麵對不斷擴張的沙海,內蒙古各地獨創妙招,以飛播造林、穿沙公路、以水治沙等治理模式,從大密度造林到量力而行,從“用力過猛”到“打蛇七寸”,治沙逐漸從粗放式走向精細化。
不毛之地變綠色銀行
盛夏,進入錫林郭勒盟多倫縣去往京津風沙源百萬畝樟子鬆項目基地的路上,是漫山遍野的樟子鬆,已經看不到成片的沙地。
張青家的130畝林地就在這裏。
在多倫縣林業局,有一家林權服務中心,能讓農民的林地實現資源到資產、資產到資本的轉變。產權明晰帶來的好處是,到規定年限,除按林業規劃要求保留的部分外,其餘的造林者可以自由處置買賣,憑借林權證還能獲得貸款。
家住大河口鄉的張青,130畝林地評估出62萬元,又靠林權證貸款30萬元,蓋了8間房子,還買了沙灘摩托搞旅遊,65歲的他日子過得紅火。
在多倫縣,像張青這樣的農民很多,這裏的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0%來自林業。
不毛之地成了綠色銀行,這樣的事兒在內蒙古並不少見。
達拉特旗的風水梁,曾是一片沙海,沒有人家。東達集團在此建了一座扶貧小鎮,為農牧民免費提供住房、獺兔飼舍,訂單回收出欄獺兔。農牧民不承擔經營風險,還可以將土地租給企業,種植沙柳等沙生植物。
在這裏,鹽店村貧困戶徐鎖小養殖了2000隻獺兔,再給企業打點零工,現在年收入可達10萬元。他家撂荒的土地也由企業承包,種滿了沙柳、沙蒿、楊柴等植物。
2018年,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吉蘭泰鎮哈圖呼都格嘎查牧民郭新軍,靠著銷售肉蓯蓉純收入達到10多萬元,而過去放牧時全家年收入僅2萬元左右。
沙漠治理是一項難度高、投資大、周期長、見效慢的係統工程。可當政府、企業、群眾在產業鏈條的帶動下凝聚合力後,沙漠將會產生更大的效益。
漫漫黃沙,不治,它是害,治了,它就是利;不治,它是沙子,治好了,它就是金子。綠富同興,內蒙古走出了一條由黃漸綠的“涅槃”之路。(記者 敖東 通訊員 施佳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