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信息
保護利用濕地 釋放生態紅利
日前,船隻在西溪濕地水道上行駛。 新華社記者 翁忻暘攝
52%
目前,全國共有濕地麵積5360萬公頃,濕地保護率達52%,濕地公園遍布31個省(區、市)
2.3億人次
截至去年底,全國濕地公園累計接待遊客超2.3億人次,帶動區域經濟增長530多億元
3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煙雨朦朧、水草豐美的杭州西溪濕地,察看濕地保護利用情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水是濕地的靈魂,自然生態之美是西溪濕地最內在、最重要的美。要堅定不移把保護擺在第一位,盡最大努力保持濕地生態和水環境。
西溪國家濕地公園是全國首個國家濕地公園。濕地公園作為一種創新的濕地保護形式,從2005年開始試點建設,經過15年的發展,現已遍布31個省(區、市),各級濕地公園達1693個,對完善我國濕地保護體係發揮了重要作用。濕地公園產生了顯著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成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寫照。
探索濕地保護與利用雙贏之路
濕地與森林、海洋並稱為地球三大生態係統,被形容為“地球之腎”。
據介紹,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各級政府在生態區位重要、生物多樣性豐富的自然濕地,通過劃建自然保護區的方式予以保護。本世紀初開始,對於城市及其周邊人類活動頻繁、不適宜建立自然保護區的濕地,通過劃建國家濕地公園等創新方式予以保護。2004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強濕地保護管理的通知》,提出對不具備條件劃建自然保護區的濕地,要因地製宜,采取建立各種類型濕地公園等多種形式加強保護管理。
2004年底,杭州市率先提出要創建西溪濕地公園。2005年2月,原國家林業局在組織專家評估後,批準西溪開展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工作。西溪國家濕地公園於2005年5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15年來,西溪國家濕地公園找到了濕地保護與利用的最佳平衡點,探索了一條濕地保護與利用雙贏的西溪之路。
春日裏的西溪濕地,水光瀲灩,河汊縱橫,林木蒼翠,野趣橫生,讓遊客們流連忘返。這個曾經汙水橫流、杭州人“繞著走”的地方,如今已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成為杭州一張亮閃閃的城市金名片。
這脫胎換骨般的變化,來之不易。杭州實施西溪濕地綜合保護工程,搬遷11.5平方公裏範圍內的4000多戶居民,減輕生態壓力。統籌考慮西溪濕地的水質、土壤、大氣、生物多樣性等自然生態各要素,進行整體保護和係統治理。通過清淤疏浚、截汙納管、科學配水、生物治理“四管齊下”,改善濕地水環境,修複濕地自然生態。目前,西溪七成麵積為河港、池塘、湖漾、沼澤等各類濕地,水質總體保持在Ⅲ類,核心區域達到Ⅱ類。
通過長期科學修複和精心保護,西溪的生物多樣性也顯著增加。這裏現有維管束植物696種,比2005年開園前增加了475種;昆蟲867種,增加了390種;鳥類181種,增加了112種。這裏有東方白鸛和白尾海雕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有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20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植物4種。
在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的基礎上,杭州開發西溪旅遊產業和文創產業,打造花朝節、探梅節、龍舟節、火柿節、聽蘆節五大節慶活動。濕地公園每年接待遊客近500萬人次,實現總收入超過3億元,直接創造了1500個就業崗位。
“西溪濕地綜合保護這項宏大工程,為全球其他濕地的建設提供了很好的經驗,也為21世紀全球各地進行城市中濕地的保護和利用,提供了科學有效的模式。”在西溪考察後,國際濕地公約前秘書長皮特·布裏奇華特讚歎道。
建立濕地公園,完善保護體係
湖麵碧波蕩漾,水鳥飛翔,岸邊綠樹環繞,百花爭豔,湖南省津市毛裏湖春意盎然。毛裏湖是湖南僅次於洞庭湖的第二大天然淡水湖,一度圍欄養殖、網箱精養盛行,大量生活汙水排入,化肥農藥等麵源汙染也比較嚴重,水質跌落到劣Ⅴ類。“以前一年四季都有綠藻,農民家的牛都不下湖。現在水質全麵穩定在Ⅲ類,局部達到了Ⅱ類,十來年沒有出現的野生銀魚越來越多,今年1月份監測的鳥類數量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毛裏湖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處主任彭敏說。
近年來,津市大力治理毛裏湖,保護生態,改善水質,成功創建成為國家濕地公園,變成周邊幾萬名居民的飲用水水源地。湖邊,中南村村民肖年春辦起農家樂,吃上了“生態飯”。“我們的拿手菜是礦泉水煮毛裏湖麻鰱,吃起來很鮮美。以後湖水再好些,直接用湖水煮湖魚,味道會更好!”她樂嗬嗬地說。
在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的示範引領作用下,各地濕地公園迅速發展。截至去年底,全國已建立各級濕地公園1693個。其中,國家濕地公園達899個,有效保護了240萬公頃濕地。
我國通過濕地公園建設,完善了全國濕地保護體係,搶救性保護修複了一大批濕地。從2005年開始試點建設以來,我國建成的國家、省、市、縣多級濕地公園,已成為擴大濕地保護麵積、恢複退化濕地的主要抓手。目前,全國共有濕地麵積5360萬公頃,濕地保護率達52%。
濕地公園建設改善了人居環境,深受各地人民群眾歡迎。在江蘇徐州潘安湖國家濕地公園,原來坑塘遍布、雜草叢生的采煤塌陷區,修複成為碧水長流、草長鶯飛的大美濕地。在廣東廣州海珠國家濕地公園,曾經臭水橫流的廢棄果園等被建設為生態優美的綠色空間,麵積達1100公頃,成為名副其實的廣州“綠心”。在四川西昌邛海國家濕地公園,高原湖泊濕地猶如一條玉帶環繞在邛海周圍,涵養著西昌人民的母親湖,是人們休閑、健身、康養的好去處。
鳥類是一些地方環境優劣的“生態試紙”,生態環境不斷改善的濕地公園,成為鳥兒的天堂。從2015年到2019年,江蘇蘇州15個濕地公園內,鳥的種類增加了46%,種群數量增加了將近一倍。北京野鴨湖從2006年開始開展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建設,到今年,鳥類由233種增加到347種,每年十幾萬隻遷徙的鳥類在這裏停歇覓食,野鴨湖成為國際鳥類遷徙東亞—澳大利亞路線的重要中轉驛站。
近年來全國各地新增鳥類的觀察記錄,許多都發生在濕地公園內。一些珍稀瀕危物種,包括當地多年未有記錄的物種,如青頭潛鴨、中華秋沙鴨、紫水雞、紅頭潛鴨、鉗嘴鸛、卷羽鵜鶘等,在很多濕地公園中被發現。部分在當地原屬候鳥的物種,現在成了濕地公園內“安家落戶”的留鳥。
促進生態旅遊等綠色產業發展
“過去餐館的賣點是粗糧、野菜,現在的賣點就是濕地公園的風景。濕地公園越建越漂亮,我們的日子越來越舒服!”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黑土窪村村民代富強說。代富強家經營著一個名為“漁民人家”的餐館,隨著濕地公園知名度越來越高,來吃飯的遊客越來越多。村旁的官廳水庫2014年建設國家濕地公園以來,這一帶的農家樂生意紅火。
官廳水庫國家濕地公園集保護濕地、改善生態、休閑觀光、科普宣教等功能為一體,規劃總投資50億元、總麵積13540公頃,是目前京津冀地區規劃麵積最大的國家濕地公園。京張高鐵去年年底開通,從北京到懷來隻要29分鍾,官廳水庫國家濕地公園成為京津冀居民的生態公園。“濕地公園建設不僅使得生態環境大變樣,而且產生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懷來縣常務副縣長王永說,“生態環境好了,招商引資也有了更多吸引力,現在找上門來洽談、希望落戶懷來的企業很多。”
“與自然保護區相比,大多數濕地公園起始階段的生態質量都較差,所處地域人口相對密集,長期受到不同程度的人為幹擾。因此,秉承濕地公約曆來倡導的生態保護和合理利用的指導思想,濕地公園主體功能定位一直強調‘在保護的前提下開展合理利用’的發展目標,通過各級政府多部門合作和社會參與,很多濕地公園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很好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濕地管理司司長吳誌民說。
濕地公園通過合理利用濕地自然和人文資源,有效促進了當地生態旅遊、鄉村旅遊等產業的發展,為當地群眾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為扶貧開發作出了貢獻。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統計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全國濕地公園的資金投入累計達1174億元,累計接待遊客超過2.3億人次,自身經營收入達66億元,帶動區域經濟增長530多億元,直接幫扶貧困人口9996人。
習近平總書記在西溪濕地考察時指出,濕地貴在原生態,原生態是旅遊的資本,發展旅遊不能犧牲生態環境,不能搞過度商業化開發,不能搞一些影響生態環境的建築,更不能搞私人會所,讓公園成為人民群眾共享的綠色空間。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全國濕地保護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為濕地公園保護和發展指明了方向。”吳誌民表示,“濕地公園是一種創新的濕地保護方式,在發展過程中,個別地方出現了對濕地公園主體功能定位認識存在偏差、保護和利用平衡點把握不準確、促進地方綠色發展的潛力釋放不充分等問題和不足。我們將進一步加強行業指導、強化監督管理、完善製度規範、注重示範引領、加強能力建設,持續強化濕地公園生態保護力度,努力探索合理利用途徑,讓濕地公園成為人民群眾共享的綠色空間。”(記者 劉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