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林業信息>詳細內容

林業信息

貴州石漠化山區“後靠移民”脫貧記

來源:新華網 作者:中國林業網 發布時間:2016年07月12日 閱讀: 字體:【】 【
  村民陳登峰怎麼也沒有想到,過去隻能稀稀疏疏栽種一點包穀的“石頭地”,會生長繁衍出一片片桃林,成為全村村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寶地”。
  陳登峰是貴州省安順市普定縣城關鎮陳家寨村梭篩組的村民。梭篩這個小村寨,坐落在山腰上,山腳下是一個庫區,蓄滿了一泓清水。在梭篩村寨裏行走,硬化道路上一片幹淨整潔;路兩旁的石頭房周邊,種著桃樹,它們沿著山腰一直漫過山頂。
  “過去,這裏可完全不是這樣。”陳登峰指著桃林裏一道道裸露出來的岩石說,這一帶石漠化嚴重,幾乎全是石頭地,村民很少耕種。20多年前,梭篩村民還居住在山腳下水庫邊緣未被淹沒的淺水地帶,那裏隻有一條河,叫三岔河,河邊是良田沃地。
  後來,三岔河蓄水修建水電站,良田沃地被淹,村民被迫就地搬上山腰,成為“後靠移民”。而擺在眼前的,是石漠化率高達95%的石頭地。
  “那石頭地,隻能種點苞穀,一畝地收三四百斤,還不夠吃,更不要說賣了。”陳登峰說。迫於生計,幾經思考後,他出去學來了種桃技術,在自家地裏試種幾棵,發現長勢很好。
  再把收獲的桃子背到縣城裏賣,收益也比種玉米高很多,於是他的經驗逐步在村裏推廣。並且得到了當地政府大力支持——提供桃苗,硬化道路。
  沒有地,村民就鑿石造地,到水庫邊背土、山外拉土填埋。陳登峰說,村民斷斷續續經過多年的努力,逐步將桃樹種滿了山頭。
  2003年以來,當地政府整合水利、林業、扶貧等部門資金進行林水結合綜合治理,帶動梭篩片區種桃8000餘畝,實現村民年戶均收入7-8萬元。
  梭篩的成功,隻是中國推動石漠化區域治理和產業發展相結合的一個縮影。梭篩所在的貴州,屬滇桂黔(雲南、廣西、貴州)石漠化片區。該片區是中國石漠化最集中的分布區,也是麵積大、貧困人口和少數民族人口多的片區。
  國家林業局的數據顯示,近5年來,中國累計投入林業190億元,治理石漠化麵積接近4000萬畝。片區貧困人口通過參與林業生態建設和產業發展獲得的收入占總收入的20%以上。
  更為重要的是,石漠化治理帶來的生態改善、產業發展又推動這一片區人口生態文明觀念的轉變。在梭篩,村民逐步學會愛護環境,家家戶戶房前屋後打掃一新。
  山變青了,環境變美了;梭篩種出來的桃子品質也更好、更加暢銷。村民趙興凱說,每年桃花開的時候,遠近的遊客絡繹不絕,一天就有好幾千人、好幾百台車;桃子成熟後,有來自遵義、貴陽、昆明等省內外的批發商,開著貨車前來“搶貨”,村裏已有八九年沒拉桃出去賣過。
  今年端午前後,梭篩的桃子剛成熟沒多久就賣光了。陳登峰家裏有20畝桃林,他的純收入有十幾萬元。
  “環境越來越美,生活越來越好,我也越來越喜歡家裏這個地方。”陳登峰說,今年他還鑿石造地試種了一畝李子。如果生長得好,他未來就會多種,一來裝點青山,二來調整結構,把生態產業做大。(記者 羅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