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信息
移動互聯迎來“拐點”
人民網研究院發布藍皮書
移動互聯迎來“拐點”
2015年是中國移動互聯網發展具有標誌性意義的一年,移動互聯網發展邁入轉折期:智能手機樣式雷同,換手機的意願不那麼強烈了;移動外賣平台、洗車、洗衣、家政APP所剩無幾;海購增長放緩;微博、微信用起來有些“審美疲勞”了……
7月6日,人民網研究院發布移動互聯網藍皮書《中國移動互聯網發展報告(2016)》,剖析移動互聯網自身的變化脈絡以及麵臨的問題,為我國移動互聯網發展問診把脈。
政務微博增速放緩
移動互聯網藍皮書主編、人民網原副總裁官建文指出,在各行業緊鑼密鼓應對移動轉型的同時,移動互聯網自身發展也迎來轉型——從高速發展轉向穩健前行,從粗放擴張轉向深耕細作,從業務改造轉向模式創新,從要素整合轉向平台融合。
以應用轉型為例,當前各新媒體、傳統媒體的微博、微信、客戶端已相當眾多,如何避免同質化,確保優質內容,需要認真對待。截至2015年12月,新浪認證的政務微博為152390個,其中政務機構官方微博114706個,公務人員微博37684個。全國政務民生微信公眾號已超過8.3萬個,部委微信公眾號擁有率超過40%。從目前情況看,機構政務微博微信不太可能繼續大幅增長,公務人員個人微博微信仍有發展潛力,但在現有的管理模式下不可能繼續大幅增長。
有專家指出,下一步,政務微博微信不必追求量的擴張,應該沉下去做內容、做服務,提供及時準確有用的信息,解疑釋惑,讓民眾願意看、喜歡看、主動找來看。
智能新聞魅力十足
關於機器人新聞是否能夠打破依賴密集人力的新聞行業生態的討論,越來越熱。2015年9月,騰訊財經開發Dreamwriter應用,在國內最先試水機器人新聞,一石激起千層浪。2015年11月,新華社推出新聞寫作機器人“快筆小新”。藍皮書顯示,越來越多的機構和媒體人預見到智能新聞生產在媒體行業的未來地位。
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鏑次元數據傳媒實驗室負責人王瓊認為,機器人寫作、無人機新聞、傳感器新聞等智能新聞生產,以及個性化推薦、情景化感知、智能語音播報等智能新聞閱聽,已經在實踐中展示出魅力。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寫作還處於“人工模板”+“自動化數據填充”的簡單模式,不夠自由個性、缺乏質感與溫度,等等。未來的虛擬現實不僅事關視覺、聽覺,還會涉及嗅覺、觸覺、味覺,構造一個與真實環境相似的世界。
“通過機器分析來預測什麼樣的文風能使新聞傳播得更遠;自動識別那些對某類新聞感興趣的人群,並針對他們進行寫作;預測某人或某個群體讀到某條消息後的情緒反應等,寫作將更多變成由用戶驅動的過程。”王瓊對智能新聞生產的前景表示樂觀。
電子證據尚待立法
在移動互聯網趨穩的發展態勢下,安全問題始終是人們關注的重點。
藍皮書指出,2015年我國網絡安全綜合性立法步伐加快,對移動端信息內容治理走向常態化。然而,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電子證據問題層出不窮。比如微信上借錢,聊天記錄能不能直接當作證據?聊天記錄反映的行為是不是用戶的行為,等等。
當前移動互聯網上非法軟件、流氓軟件數量巨大,電子數據被篡改甚至偽造的風險極高,一旦對數據產生懷疑,勢必要啟動司法鑒定程序,涉及疑難案件時請誰鑒定、如何鑒定,是否能做出科學準確的鑒定,仍有待實踐驗證。
專家指出,移動互聯網立法需要進一步體係化,要建立科學合理的數據保護製度,進一步強化電子證據立法,完善電子證據規則。(王培誌)
<
7月6日,人民網研究院發布移動互聯網藍皮書《中國移動互聯網發展報告(2016)》,剖析移動互聯網自身的變化脈絡以及麵臨的問題,為我國移動互聯網發展問診把脈。
政務微博增速放緩
移動互聯網藍皮書主編、人民網原副總裁官建文指出,在各行業緊鑼密鼓應對移動轉型的同時,移動互聯網自身發展也迎來轉型——從高速發展轉向穩健前行,從粗放擴張轉向深耕細作,從業務改造轉向模式創新,從要素整合轉向平台融合。
以應用轉型為例,當前各新媒體、傳統媒體的微博、微信、客戶端已相當眾多,如何避免同質化,確保優質內容,需要認真對待。截至2015年12月,新浪認證的政務微博為152390個,其中政務機構官方微博114706個,公務人員微博37684個。全國政務民生微信公眾號已超過8.3萬個,部委微信公眾號擁有率超過40%。從目前情況看,機構政務微博微信不太可能繼續大幅增長,公務人員個人微博微信仍有發展潛力,但在現有的管理模式下不可能繼續大幅增長。
有專家指出,下一步,政務微博微信不必追求量的擴張,應該沉下去做內容、做服務,提供及時準確有用的信息,解疑釋惑,讓民眾願意看、喜歡看、主動找來看。
智能新聞魅力十足
關於機器人新聞是否能夠打破依賴密集人力的新聞行業生態的討論,越來越熱。2015年9月,騰訊財經開發Dreamwriter應用,在國內最先試水機器人新聞,一石激起千層浪。2015年11月,新華社推出新聞寫作機器人“快筆小新”。藍皮書顯示,越來越多的機構和媒體人預見到智能新聞生產在媒體行業的未來地位。
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鏑次元數據傳媒實驗室負責人王瓊認為,機器人寫作、無人機新聞、傳感器新聞等智能新聞生產,以及個性化推薦、情景化感知、智能語音播報等智能新聞閱聽,已經在實踐中展示出魅力。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寫作還處於“人工模板”+“自動化數據填充”的簡單模式,不夠自由個性、缺乏質感與溫度,等等。未來的虛擬現實不僅事關視覺、聽覺,還會涉及嗅覺、觸覺、味覺,構造一個與真實環境相似的世界。
“通過機器分析來預測什麼樣的文風能使新聞傳播得更遠;自動識別那些對某類新聞感興趣的人群,並針對他們進行寫作;預測某人或某個群體讀到某條消息後的情緒反應等,寫作將更多變成由用戶驅動的過程。”王瓊對智能新聞生產的前景表示樂觀。
電子證據尚待立法
在移動互聯網趨穩的發展態勢下,安全問題始終是人們關注的重點。
藍皮書指出,2015年我國網絡安全綜合性立法步伐加快,對移動端信息內容治理走向常態化。然而,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電子證據問題層出不窮。比如微信上借錢,聊天記錄能不能直接當作證據?聊天記錄反映的行為是不是用戶的行為,等等。
當前移動互聯網上非法軟件、流氓軟件數量巨大,電子數據被篡改甚至偽造的風險極高,一旦對數據產生懷疑,勢必要啟動司法鑒定程序,涉及疑難案件時請誰鑒定、如何鑒定,是否能做出科學準確的鑒定,仍有待實踐驗證。
專家指出,移動互聯網立法需要進一步體係化,要建立科學合理的數據保護製度,進一步強化電子證據立法,完善電子證據規則。(王培誌)
<
上一篇:國有林場:改革脫困路漸寬[ 07-07 ]
下一篇:中央網信辦舉辦第二屆網絡誠信宣傳日活動[ 07-07 ]